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


圖片來源: http://m.kanzhongguo.com/node/465985
這張照片是今年9月7日香港最大的公民運動,約有十二萬人(警方估計人數為三萬六千人)包圍了香港的最高行政大樓,要求政府取消推動國民教育科的計畫。這樣的公民行動,放在任何一個民主國家,都應該是大新聞。


照片來源: http://ash1118.pixnet.net/blog/post/38074397
這是香港9月8號主流報紙的頭條。除了一向不配合北京政府的香港蘋果日報,其餘報紙都被不知名勢力以頭版廣告的方式,刊登了一模一樣的內容。數萬人的公民運動,就這樣在公民的視聽結構裡缺失了。

有了香港的前車之鑑,今天早上的台北,有一千五百名來自全國、以大學生為主的公民,聚集在公平交易委員會前。在公平交易委員會裡,正在開一場座談會。這場座談以及之後政府所做的決策,將決定旺旺中時集團、台塑以及其它三位金主是否能夠入主壹傳媒集團。

這筆交易讓關心媒體生態的學者、學生與公民感到憂慮,於是自發性地集結,到公平交易委員會的門口,想要對執政黨表明公民不贊成的態度。

他們要的很簡單:一個媒體不被壟斷的民主社會。如果蘋果真的被中時合併,這群權貴就擁有將近50%的閱報人口,所有觸犯這群權貴利益之事,都很難被報導出來,我們的新聞自由就岌岌可危。

這就是這群公民上街發表意見的原因。身為一個重視自由、民主與人權的教育者,這也是我決定要上這次課程的原因。

這是我昨天上同一個主題的紀錄。今天上課的方式,大致上如同這個紀錄所述,但我們的孩子提出了不一樣的洞見。


孩子們說:「應該是因為政府亂規定,所以外面那些人生氣了。裡面的人因為不想出來見外面的人、害怕被罵,所以放拒馬不讓他們進去。」

我問孩子:「為什麼不是『裡面的人做了一件對的事,外面的人亂七八糟、亂生氣?」
孩子們想了想,說:「我不知道,不過我就是覺得,是裡面的人亂七八糟。」

另外,當我們在猜想照片裡那些人是誰時,孩子們說:「是像我爸媽那樣的人。」
的確是這樣,那些人和我們一樣,都是公民。

後來,孩子又說,他們是:「喜歡抗議的人。」
「為什麼?」
「因為他們跑來抗議啊。」
「可是,有的人有時候會生氣然後打人,不代表他愛打人。」
一位孩子說:「那應該是會抗議的人」
另一位孩子說:「應該都有吧,喜歡抗議的跟會抗議的人,都有。」

的確,公民可以分為「會抗議的」,以及「不會抗議的」。

你希望孩子長成哪一種呢?我希望孩子是前者。

「抗議」不是難相處,也不是粗暴。有人以為抗議會傷害關係,但抗議有時其實是修復、建立更親密關係的方法。

今天出門前的討論,我對孩子們說:「今天我們要練習『打架』。」

我在白板上寫下「民主」,問孩子:「什麼是民主?」
「國民主教?」「國民主人?」

猜了一會兒,我又問孩子:「誰是你的主人?」
孩:「我爸媽是我的主人。」「我是阿喵的主人。」
我:「我是你的主人嗎?」
孩:「才不是!」
我:「那在這間教室裡,你爸媽不在這,誰是你的主人?」
孩:「你啊!」
我:「你不是才說我不是你的主人?」
孩:「呃…。」
我:「當你被欺負了,誰會保護你?」
孩:「爸媽。」
我:「所以主人的工作,包括保護你嗎?」
孩:「對。」
我:「那在這裡誰會保護你?」
孩:「你啊。」
孩:「不對,你跟他告狀,他也不會去處罰別人。」
我:「對,我不會保護你,你要保護你自己。因為這裡沒有你的主人,你是自己的主人。」

什麼是民主呢?民主就是,當你被欺負了,沒有「主人」會出來保護你,你要保護你自己。

就像今天這群挺身而出的公民那樣,除了他們自己,沒有「主人」會來保護他們。

於是,今天是一個練習當「主人」的日子,是一個練習「保護自己」的日子,也是一個練習「打架」的日子。

孩子們迫不及待要練習「兇」一點。我試著幫他們分辨「兇」與「罵人」的差異。

「『你很笨耶!』、『說人說自己』,是在『罵人』;『請你走開,我不想要跟你玩』、『你做的這件事情,讓我覺得很討厭』,是『兇』。」


小亭想要加入一個遊戲,但用了很糟糕的方法,讓其它孩子都很不舒服,其它孩子說了幾次「不要這樣」,但因為一邊玩、一邊笑、一邊說,效果很差。我過去建議他們:「你們要兇一點。你們要停止遊戲,走到他面前,看著他的眼睛,認真地對他說『請你走開,我討厭你做的這件事。』」

所有的孩子都停下遊戲,走到小亭面前,很「兇」地對他說了幾次。我不知道小亭是不是第一次像這樣收到抗議,但他停了下來,過一陣子之後,他改變了互動方式,巧妙地加入遊戲,讓其它人說:「哇!小亭好厲害!」

另一次,孩子們在玩老鷹抓小雞,小喜當老鷹,小亭當母雞。小喜想要突破小亭的攔阻,但小亭的肢體動作一向比小喜更放得開,他推擠、拉扯小喜,讓小喜始終沒辦法衝破防線。

我過去問他:「你還想玩嗎?」
他點頭。
我鼓勵他:「那你要兇一點,推他,擠他,衝過去。」
然後,他跟小亭展開了大約兩分鐘的激烈對抗。直到最後,小喜握緊拳頭,眼睛瞪著前方,忿忿地哭了。

我一直守在旁邊,以免孩子們因為生氣而真的打起架來。小喜哭了,我過去問他:「你還要玩嗎?」
他搖頭,把遊戲結束。

我蹲在他面前,好好地把他的領子翻正、衣服拉平,對他說:「你做得很好,你很強,差一點就要突破小亭了。」
我重複地說了兩三遍,直到他聽進我的話,慢慢放鬆了拳頭,收了眼淚。

過了一會兒,遊戲重新開始,小喜說:「我不玩了。」
我問他:「為什麼?」
他說:「我怕表現不好。」
我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再一次告訴他:「你剛才表現得很好,你很有力氣。如果你繼續玩,你就會更有力氣、更會閃躲、反應更快。」


小喜聽完我的話,決定要再加入遊戲。這一次,他的對手是啊侖,他在對抗裡笑了出來,看起來更敏捷、更從容、更有自信。

鼓勵孩子「抗議」、「打架」、「兇起來」或是「用力氣去對抗」,並不是支持孩子使用暴力,相反地,正是因為我反對暴力,所以才要讓孩子們在日常交往和遊戲裡,磨練面對暴力、威脅與欺壓的勇氣。有一天,若孩子們的權利被強力的對象以不正當的手段剝奪了,孩子們才有能力挺身而出,為了自己的權利而展開行動、發出聲音。

要是對台灣民主化的進程稍有瞭解,就知道爭取權利絕不是坦途,要面對難以計數的挫折與失敗。譬如說,今天早上聚集在公平交易委員會前的公民們,就沒有得到政府的承諾。譬如說,一生認份工作卻被積欠薪水的榮電員工,至今仍沒有得到政府的正面回覆。

我們不能預知人生什麼時候會如何考驗我們和孩子。面對挫折與失敗,人會哭、會生氣、會不甘心。有時就像小喜那樣,握緊拳頭,忿忿哭泣。但我們既然自詡為一位公民,或者我們期待孩子長成一位公民,那麼就要培養成為一位公民的堅毅與勇氣。

如同〈美麗島〉這首歌裡的歌詞: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 蓽路藍縷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蘭花」

留言

  1. 這一段是不是說反了?你希望孩子是後者「不會抗議的」?

    =========================
    的確,公民可以分為「會抗議的」,以及「不會抗議的」。

    你希望孩子長成哪一種呢?我希望孩子是後者。
    版主回覆:(2012-11-30 15:41:10)
    真是大錯特錯耶。已修正。感謝你。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