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夏,陪孩子寫作工作坊 (3)

人多,討論起來十分有勁;人少,聊天起來十分自在。

這週我們聊了許多個人面對的問題,像是「孩子不喜歡寫作業」,也談了很多個人的經驗。有為成員說,她小學時曾經一整學期(還是一整學年)都不曾交過作業,每天硬著頸子去學校挨打(然後每次都考第一名),真是令人心生敬佩。

這樣也是長成一個正直善良的人。讓我更加相信,如果核電廠沒有爆炸,就這樣「輕輕鬆鬆」養著孩子,他也是會正直善良的長大。

這禮拜我們要面對的主題,是怎麼協助孩子培養「寫作者的態度」。我們從第一個提問開始思考,出席的成員互相交疊意見,找出我們都認同的想法。

如何讓孩子「願意」寫得更好?
1. 有人看、有人讚
2. 大人寫跟孩子分享(同伴)
3. 熱情、收穫
對我來說,教育現場時常是一種模擬。寫作課是模擬作家,烹飪課是模擬廚師,科學課是模擬科學研究者,器物設計課是模擬設計師與工匠。面對一些教育現場裡的困境,譬如不知道該怎麼引起孩子的動機或企圖心時,我時常會試著將困境拉到「現實世界」裡,去思考「如果在現實世界裡,這件事情是如何運作的?」

如果我期待孩子們想要主動去設計、製作一座檯燈,我就會試著問自己:「設計有什麼好玩的?設計者在這個過程裡,得到什麼樂趣?這份工作有什麼能夠點燃人的熱情?」像是這樣的自我詰問,常常可以協助我在令人迷惘的暗日叢林裡,尋得一條可以依循的小徑。

以這段討論為基礎,我試著邀請大家將問題拉到「現實世界」裡去思考。我試著將「如何讓孩子願意寫得更好?」轉換成「一個寫作者如何願意寫得更好?」

剛巧,在座的成員都是時有寫作的人,大家反思自己的寫作經驗,堆疊討論出大家的看法。

一個寫作者如何願意寫得更好?
1. 有沒有真實、完整表達想法
2. 更多人對作品的認同(好看)
3. 追求技藝

在採用對話式討論的經驗裡,我時常會發現,團體討論堆疊出來的意見,時常與我和同伴花很多時間思索的想法幾乎不謀而合。所以雖然這種方式比較花時間,但在可接受的狀況下,我其實比較喜歡這樣的聚會方式。

我們試著將這些想法與「陪孩子寫作」的操作方式結合起來,譬如「有人看、有人讚」、「同伴」可以在「共讀模式」裡實踐,而「更多人對作品的認同」可以由「出版模式」得到支持。

另外,我們也討論到「成人陪孩子寫作的角色,以及其所具有的權利範圍」。我粗略將陪孩子寫作的成人分成兩個角色:寫作者與讀者。寫作者將有更多的權利去和孩子討論孩子的作品,而讀者則有一些基本的權利,去要求身為創作者的孩子,試著多照顧一下讀者的福祉。

下一次是這個工作坊最後一次的聚會,無論人多人少,我想都會是聊天的好時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