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與命令



因為阿果晚上玩手機的時候,「指定」了我跟阿虎玩手機的順序(我先玩,然後換爸爸,然後換媽媽),阿虎就提到阿果最近在共學團裡開始用語言來邀請其他的孩子一起玩,這讓他與其他孩子的互動變得比往常要多很多。

阿虎問我一個問題:「『指派』的能力是怎麼長出來的?」我們一起想了想,覺得「指派」這個詞有一些「上對下」的意味,但阿果的意思其實是「邀請」比較多,當你拒絕他的時候,他不會因此而生氣。所以我們將正在討論的概念改成比較精確的「規劃」。

回想阿果發展的順序,我們辨認出來的,大致如下:

1.「人我不分」的新生兒期
2. 用哭泣向他人表達需求的階段
3. 用單字表達需求的階段,例如:「水」、「鞋鞋」
4. 用「我」開頭的句子,表達期待與需求的階段,例如:「我先玩」、「我要喝水」
5. 用「不要」開頭的句子,表達期待與需求的階段,例如:「不要講話」、「不要洗頭」
6. 用「你」開頭的句子,表達期待與需求的階段,例如:「你去那邊」、「你先玩」

除了第1階段不太見得到了,第2到4的階段,現在還時不時會出現在阿果的身上(其實也會出現在成人身上)。在這些時候,他的需求通常包含了極大的需要,也都不太能商量。

而第6種狀態通常是可以商量的,你可以跟他討價還價,他有時會試著繼續說服你,有時會提出新的規劃,有時會接受你的提議。

想到這裡,我們又想到,在我們的教學經驗裡,有些孩子在使用「你」開頭的句子時,並不是邀請,而是不可商量的「命令」——當你拒絕他,他會陷入沈重的情緒裡。這種「你」開頭的句子,很類似2到5的狀況,是一種包含了強烈需求的表達。

可是,同樣都是「你」開頭的句子,為什麼會有這兩種差別呢?這兩種差別又是怎麼發展出來的?

我們覺得,「規劃」的那種「你」開頭的句子,是自然發展出來的,當孩子們順利地經過前面五種狀態,就可以走到這個階段。不過,要順利經過可不容易。在5的時候,當孩子頻繁地說「不要」的階段,陪伴孩子長大的大人如果不能接納孩子的發展狀態,讓孩子太過壓抑,孩子可能就沒有足夠多的練習機會,去發展「規劃自己」的信心和能力。一個沒有信心和能力去規劃自己的孩子,怎麼能長出規劃「大局」的能力呢?辦大型演唱會之前,總是要先辦辦握手會嘛。

而「命令」的那種「你」開頭的句子,極可能是模仿大人的句子而來的。要長出這個可就容易得多,只要身在這樣的環境裡,那就可以了。

「你去那邊,我在這邊。」
「你這個給我吃。」
「你給我兩百塊。」

句子雖然一樣,但內涵可能大不相同呢。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的「你」開頭的句子,和「命令」的「你」開頭的那種句子,是互相抵觸的。不可商量的命令句越多的環境,孩子能夠規劃的機會與空間就越少。

附帶一題,對這兩種句子的認識,也提醒我們,「命令句」不只是主詞動詞受詞的排列方式,就算句子一模一樣,仍然有一些是命令句,有一些不是。反過來說,有一些文法上不是命令句的句子,仍然可能具有命令句的內涵與效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