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和孩子談核電



第一階段:小三以下,短時間(20分鐘到30分鐘),或開場白

我建議可以使用〈多麼方便啊!〉這個故事,讓孩子們對核電的基本樣貌(核廢料、低機率的高損失、低排碳 [1])有初步的認識。

這個故事也適合做開場白,讓孩子們對故事裡的「強獸」,也就是核電廠,產生好奇心。

通常在故事說完之後,我會讓孩子「亂講話」一段時間,,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想法。大多孩子會問:「這是真的故事嗎?」或者我也遇過有孩子說:「還好世界上沒有強獸。」

在這個時候,當我說:「可是,真的有強獸耶。」的時候,孩子通常都會瞪大眼睛、屏住呼吸,等我繼續說下去。

於是,當我說出:「而且台灣就養了四隻。」的時候,孩子們都緊張了起來。接著,我會把故事裡的名詞跟現實的名詞連接一下。
「不會拉讓地球變熱的大便,但會拉另一種高污染大便、並且情緒不穩定的強獸」就是核電廠。
「喜歡無聊遊戲的怪物」,就是高耗電的自動化的工廠(如果是有比較多基礎知識的孩子,還可以談談生產線制式化工作對人的異化)。
「高污染大便」就是核廢料。
爆炸的那隻強獸,就是福島核電廠。


這時,孩子們的疑問或想法通常會往兩個方向發展。一是「我們該怎麼辦?」二是「會有什麼影響?」

如果時間不夠,我會很簡短地說明,然後把「許多大人正在做的努力」告訴他們,好緩解他們的擔心。所謂大人們做的努力,一方面是許多大人們知道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所以在蓋核電廠時,會很小心地設計許多讓核電廠不會那麼容易爆炸的方法;另一方面是,雖然有了這麼多保險的方法,還是有許多大人們正努力要讓政府停止這些核電廠,以防萬一。


我也會放幾張廢核大遊行的照片,讓孩子們實際看看努力的大人是什麼樣子、用什麼樣的方式在努力。

[1] 但也有說法指出,核電廠低排碳量的說法,是忽略了核廢料處理時的排碳量。

第二階段:小三以上,時間充裕

對我來說,我對孩子最起碼的期待,是要他們對這件事情有好奇心,並且確實知道這件事情是與他們切身相關的。不過,反過來說,如果孩子們並不要求你說得更多些,其實也就表示孩子並不覺得這件事情是重要的,或者並不覺得與他們那麼有關。

當孩子將故事裡的名詞連結現實世界的名詞上時,孩子對核電就有初步的理解了。這時要不要再往下討論,就要看教育者的野心與期待、我們有的時間、以及孩子的接受度。


在知識的補充上,也就是從孩子們關心的方向來回答問題。在我的經驗裡,主要是「我們該怎麼辦?」以及「會有什麼影響?」

會有什麼影響?

我建議大家以自己和孩子的居住地為中心,說明當地與核電廠的相對位置,以及「萬一強獸爆炸」將對當地造成的影響。這部份的資料,請自行上網查一下。

在我的經驗裡,小孩對土地、家鄉的熱愛其實比大多數成人要來得純厚,所以當他們聽到他們可能要離鄉背井、一輩子不能回來時,他們通常都很不願意。不過,我也有遇過一位孩子說:「反正我在大陸還有一個家,趕快逃過去就好了。」

我們該怎麼辦?
捨棄核或使用核電都會對我們的生活都會有所影響,盡可能將我們所知道的告訴小孩,是我們成人社會的責任。

在這個階段,所有我們知道的知識都可以被拿出來跟孩子們談,包括「台灣在斷層帶上」、「龍潭就有高階核廢料儲存廠」、「核電廠裡儲存了非常多高階的核廢料」、「全世界都還找不到一個儲存核廢料的好方法」、「廢除核電可能會讓人們沒辦法再享受便利的、高消耗的生活」、「使用核電是一個暫時減緩全球暖化的好方式」、「核電產業、世界上的頂尖聰明人也正在致力於發展核融合技術,而且已經完成了很小型的測試機」、「台灣電價長期補貼工業用電」、「台灣長期發展高耗能產業」、「綠色能源的發展與限制」、「核電廠的設計有所謂的縱深防禦」、「台灣及世界各地反核勢力的發聲與串聯」。

這方面的資訊,請各位查一下網路上擁核/反核兩方的懶人包。

教學目標
在這個教學活動的目標設定上,我會想要讓孩子留在一種「猶豫」或「兩難」之中(或者至少要經歷這個狀態),所以我會問他們:「你們真的願意捨棄這種『方便的生活』嗎?譬如說,你要買飲料的時候,都得要帶環保杯去;每天上學的時候,即使是下雨,你可能要騎腳踏車,而不是開車;一件衣服可能要穿很久很久,都不能買新的,破了要補起來,或者要穿別人的舊衣服。」

最後,我會毫不掩飾地展現我對於廢核的猶豫,以及我對豐富物質生活的眷戀。但我也會重申我對萬一的擔憂,以及我不願意將生命拿來豪賭的決心。


照片提供:楊胖兒

讓孩子看見成人清楚的立場與決心,並不會妨礙孩子的思考,反而能讓孩子知道:「思考後有了一個主張,採取一個明確的立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然後,我們就能期待一個由積極參與公眾事物的公民所組成的社會。


大概就是這樣啦,希望能對各位有幫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