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四共學紀錄] 小河文明 02

極好的天氣,我們去河邊,發展文明。

上次去河邊,答應孩子們要教他們搭蓋簡易草屋,這次孩子們一到了那裡,就催著我要學。


蓋草屋要學兩件事情,一是使用鐮刀。

立侖寒假有來小河文明冬令營,對鐮刀非常熟練,一到河邊,就拿了把鐮刀開始工作去了。令我意外的,是庭安非常會使用鐮刀。她說她會用時,我一開始還半信半疑,看她示範了一次,還真的是「內行人」。

她說:「不過我沒割過草,在阿嬤家我都是割菜。」
還沒準備好使用鐮刀的孩子,就先用剪刀。在修整草屋內部時,剪刀也比鐮刀好用些。


第二件要學的事情,是打草結。

我買不到適合孩子手掌大小的手套,即使是大創賣的兒童園藝手套,也比孩子們的手要大得多。雖然使用起來很不方便,但為了不被割傷,孩子們還是甘願地帶著手套工作。

不過,也有像立侖這樣藝高膽大的孩子,不只不容易受傷,一點小傷他也不放在心上。


除了立侖,這樣的工作對孩子來說都是全新的體驗。孩子們不只要分工合作,還要分配利益(誰住哪一塊)。

柏翰說:「我沒想過蓋房子原來這麼累耶。」


立侖雖然對割草很熟練了,這次卻是他第一次蓋草屋。

我問他:「咦,這不是你第一次蓋嗎?怎麼這麼會蓋?」
他說:「我也看過很多人蓋啊。」






躺在自己蓋的房子裡,孩子們的表情十分滿足。


除了工作,還有休閒和創作。

在工作室的走廊上,或者是在走路去公園的人行道上,即使彼此近在咫尺,孩子們仍舊會很大聲地喊叫彼此的名字,無論我如何提醒都沒有用。可是,很奇怪的,當我們在空蕩蕩的河邊,這麼一個無比適合大吼大叫的地方,即使是在踢球,孩子們講話的音量卻仍比在工作室走廊上時要小得多。

我想到好朋友小美老師跟我說的一件事,關於空間對孩子發展的影響。

用我的話說起來,大概是這樣:

在城市裡,孩子們生活的空間受到壓迫,孩子們不知不覺地累積了很多壓力與情緒,不得不用各種看起來激烈、亢奮的方式發洩出來。說是發洩,其實只是舒展。當孩子們到了河邊,這種開闊的空間,在一開始的時候,孩子仍然會『激烈』一下下,但寬闊的空間讓孩子們得到無止盡的舒展,被整個世界用溫柔、無條件接納的方式包容了,於是孩子們就回到平穩的狀態了。


「收工了!收工了!」我對著「工地」大喊。
孩子們慢慢地靠過來,慢慢地穿起鞋子,慢慢地拿起行李。
一個孩子說:「希望下禮拜晴天。」
另一個說:「我下禮拜還要來。」
又一個說:「下下禮拜還要來,下下下禮拜還要來。要一直來啦!」

在天地之間,這個城市的邊緣,還好仍有一個讓我們自在舒展的容身之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