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 陳冠彰,「參與日常」—從「西拉雅族」的田野經驗談起


※冠彰與部落的阿罵

參與日常2009七月初夜,我從麻豆前往社子村,目的地是平埔族的公廨(Konkai),而所知的參考地圖只有一句話:「到了社子的廟,有兩條叉路,其一往南藝大另一條則往頭社的方向,往那裡一直騎,路邊就會看到公廨了。」,一如西拉雅的信仰不立像,探訪一個沒有具體形像的神祉,也許最好的地圖是一句話。那時候開始我開始參與一場又一場的夜祭,從頭社、蕃仔田、吉貝耍、六重溪一直到北頭洋。 阿立祖、拜豬、牽曲、尪姨、孝海祭一直是那陣子討論的話題。

本次活動將分為兩個部份,首先為台南平埔族—「西拉雅族」的介紹,以吉貝耍部落為例,介紹夜祭、尪姨與牽曲。」—從「西拉雅族」的田野經驗談起第二部分將從研究所的田野經驗,到入社會對於生活的「再參與」討論起,對我來說,認識日常生活應是透過「身體的在場、語言的對談、關係的建立」,將原來「理解」的知識、概念轉化成體驗經驗,對於生活空間的認識,不單靠文字或是體驗,而是必須不斷的在兩個介面中來回穿梭著,對看似已成形的事實或意義進行翻攪與重構,並不斷的在認知上疊合了神話、個人經驗、歷史、地理等各圖層。

噢~對了忘了介紹自己。目前我是在嘉義進行人文教育,經歷過藝術教育以及藝術創作的兩個學校,一直深信藝術的基礎應該建立在人文之上,因此常藉著認識文化之名行嘉義吃喝玩樂之實。

日期:3/24(日)
時間:下午2:00
地點:光合人文 / 教育工作室


澤蘭 (I-hing)
第一次到吉貝耍,一位阿嬷在我要離去之際在自家的盆栽前摘了澤蘭草別在我的車上。平埔族信仰是不立神像多半以瓶子上插澤蘭等植物代替。因此在平埔文化中澤蘭是信仰的象徵物。記得第一次到「吉貝耍」的中公廨 ( konkai )時,遇到一位阿婆很熱情的予我敘說她的個人故事,在我要離開時,請我稍待片刻,看她轉身從家門口的植栽中摘了一支澤蘭草進了公廨,用古老的語言吟唱了一段禱祝詞,出來後說:「我剛才在請阿立母保佑你一路騎車平安」,隨後將「澤蘭」細心的別在車藍上,雖然說事先在文獻上得知:「部落居民習慣在出遠門時,在車上插一支澤蘭用以確保行車平安」,但實際上遇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原先透過「理解」的知識,正慢慢轉化為體驗後的經驗。

FB活動頁:http://ppt.cc/wirZ
冠彰的「ihing藝馨人文學堂」:http://ppt.cc/bF1W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