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分享」的一封信



早安,

我對阿鼎在這兩個禮拜的「分享」事件有一些想法,請妳參考一下。

上禮拜妳在信裡提到,妳跟阿鼎說:「你要分享,別人才會分享給你。」

這禮拜阿鼎來的時候,堅持要將蛋捲拿在手上,嘴上反覆唸著「你要分享,別人才會…」這句話,等著小璽來要告訴他。

好不容易小璽來了,阿鼎湊上去說:「我不要給你蛋捲吃,你知道為什麼嗎?」
小璽搖搖頭。
阿鼎:「你要分享,別人才會分享給你。因為你上禮拜不借我球,所以我不分享餅乾給你。」
小璽面無表情地說:「噢,我不喜歡吃餅乾。」

面對小璽的「冷處理」,阿鼎楞在那裡,沒話接下去。我猜,當阿鼎在拒絕分享時,是基於「你不分享給別人,別人就不分享給你」這個信念。

因為「相信」這句話,他願意「分享」是因為「能得到回報」,於是沒有回報時,他就不想要分享。這個邏輯非常完整,當孩子越是相信這句話,孩子就越會根據「投資是否有回報」,來衡量自己要不要「分享」。

所以,
「當對方不在乎回報時,他該怎麼要求對方分享呢?」
「當自己得不到回報時,他還要分享嗎?」

沒辦法接話下去的他,困在上面這樣的難題裡。

另外,阿鼎不將蛋捲分給其他小孩,讓一向支持阿鼎的阿米,在阿鼎回家後宣布:「我不喜歡阿鼎了。」

我問她:「妳不是最喜歡阿鼎嗎?」
阿米:「我比較喜歡阿鼎媽媽。」
我:「為什麼?」
阿米:「因為阿鼎媽媽都會給我們吃東西。」

過了一會兒,妳開車繞了一圈回來,拿蛋捲進來給阿米,我又問她:「現在妳吃到蛋捲了,妳比較喜歡阿鼎了嗎?」
阿米:「不喜歡,是阿鼎媽媽給我吃的。」

這讓我們知道,用食物或玩具來當作交際的籌碼,對孩子的人際關係未必有幫助,有的時候甚至會讓孩子們的眼光過於集中在物質上,而忽視或錯過了人與人交心的那些時刻。建立在物質上的友情也可能十分脆弱,一兩次的危機就可以動搖這份情感。

不過,我和妳一樣希望阿鼎可以更溫柔些對待朋友。當他帶東西來時,可以為了讓朋友們開心、照顧朋友們的心情,而將他喜歡、多餘的物品,分享給其他的孩子們。

我的建議是,可以繼續讓阿鼎帶小點心來,但不要干預他是否將點心分給其他孩子,也忍耐不要過問他如何處理這些點心。幾次下來,在自然、不被勉強的狀況下,他會在分享與不分享之間得到人際間的回饋,從而修正自己的作法。

我們之所以覺得「分享」是高尚的行為,是因為它時常可以帶給我們自身、帶給他人滿足與快樂。所以當它會造成貪婪、爭奪、傷心與空洞時,「分享」可能就是有害的了。

當阿鼎心裡不舒服的感覺慢慢淡去之後,他總會將手裡多出來的東西分給他人,這時他就會看見他人的滿足與快樂。這些「高尚的經驗」,就足以讓他繼續願意分享下去。

以上是我的想法與建議,請妳參考一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