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合主題課 ] 20090410 食品路班



食品路的主題課程終於開始,上次是試聽課,今天是第一次正式課程,延續上週的「演化遊戲」,今天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四項:
1. 增加地形限制,讓孩子更加體會地形對物種特性的影響
2. 解釋「突變」以及「趨異演化」
3. 透過地形影響演化路線的結果,解釋「天擇說」
4. 透過地形影響演化路線的結果,解釋「趨同演化」其實我不認為這麼早開始上主題課程是好主意,主題課程涉及許多複雜的抽象概念,需要很多的討論與辯證,對不習慣於此的班級是個嚴苛的挑戰。然而這兩次進行下來,結果都算不錯,也許是孩子的平均年齡較大;而其中有兩位我已經教過好一陣子的孩子,我想也有些幫助。

今天安邑和家菱從台北下來旁聽課程。安邑在我設計教學方案之初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概念與建議,這次來「檢閱」一下成果;我私下也在期待能在家菱擅長的場域有合作的可能。

在上課之前,我們三人在閒聊中找到一件好玩的事:中國字很有「演化」的感覺。我們當場就玩了起來,後來也把它當作這堂課的開場白,和孩子好好玩了一回。



如上圖,我們從田字開始,「頭」伸出來就成了由,長了尾巴就成了甲,甲的頭伸出來或是由的尾巴長出來,又成了申;少了一豎成了日,又胖了些就成了曰,再少一橫成了口,口右少一豎是ㄈ、下少一橫是ㄇ、上少一橫成了U。一路玩下去,還真是不亦樂乎。

好玩歸好玩,但是這與我們的主題:演化,有什麼關係呢?

簡單而籠統地說,演化大致上有三個重要的條件,一是「可複製」,二是「有變化」,三是「變化後可複製」。

我舉了寫作業當例子(這也是安邑的貢獻):一個字寫了好幾遍,就是可複製,有了「變化」以後成了另外一個字,這個「新」的符號,它仍舊可複製;然而有些變化是我們認得的(留存下來的),有些變化是我們不認得的(沒留存下來的)。

是不是有些類似?但文字的演進當然並非如演化這般全是在「冥冥之中」進行的,人的意志並不在演化中運作。(註一)

在這個小遊戲之後,我問孩子什麼是突變,討論的過程中,有一個精彩的釐清。一開始,孩子們的焦點好一陣子著重在「變」字上,有一位孩子說:「人老了,就是突變。」這個想法讓所有的孩子猶豫了一陣,但很快地遭到反對,然而反對的孩子一時也講不出個所以然。我問:「所以,你們慢慢長大,也是一種突變囉?」這時有一位孩子提出一個重要的意見,她說:「要『突然』變的才算!」於是孩子們在「突變」這個詞上有了更正確的理解:有一個瞬間(極短的時間),發生了變化。

我接著問:「那像這樣寫字『不一樣』算不算突變?」孩子說:「不算,那是寫錯!」我虛張聲勢地追問:「真的嗎?確定?」原先堅定的孩子就猶豫了起來。我說:「這算不算呢?我也不知道。」(註二)

然後我們開始進入正課,時間花得有些久,因為孩子們的「執拗」超乎我的預期,他們寧願被打敗也不願意選擇較有優勢的演化路線,我只得把時間延後來等待想要的結果,只是最後還是有大半的孩子不妥協,他們明知有一個優勢路線,卻很有骨氣地「死不悔改」。

這讓我大傷腦筋,在這種情況之下,若是我按照原先的設計這麼問:「你們覺得在這種地形,哪種恐龍比較厲害?」孩子們一定會繼續執拗地支持他們自己的恐龍,那怕他們被打得鼻青臉腫,他們也會死鴨子嘴硬。時間迫切,我只好硬著頭皮試試看,還好我靈機一動想到一個好問法:「這種地形,你們最討厭哪種恐龍?」當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出我想要的答案時,我對於「教學需要理解孩子的個性與觀感」這個說法的認同感,當真是無以復加。



於是今天的教學目標達到了八成左右,「天擇說」因為時間的關係沒講到,但物種與環境的關係算是交代得蠻清楚的,僅僅差了臨門一腳,下次在補即可。而「物種多樣性」是我上課前臨時加的目標,只是時間不足以談清楚,是野心太大了。然而這個班級才剛開始成形,近兩個小時有如此結果,也令人心滿意足。

而我今天最開心的事,莫過於小女孩願意為我在白板上,寫上她的名字了。附帶一題,她今天提的許多看法與意見都十分精彩,真是慧黠的孩子。而每個孩子都逐漸顯露出漂亮的面向,這個班級可以多快地走向哪裡呢?真是令我十分期待。


以下的註一及註二是我的擔心,我擔心有些讀者不瞭解我教學態度背後的脈絡,而導致誤解,所以便多事地做了註解,希望可以盡可能化解誤會。


註一:既然不同(國字遊戲與演化論),為何要談呢?

雖然不同,但有其相似。我認為一件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困難的,在求學的過程中,很多人之所以在某些段落遇到挫折,往往是因為傳統的教學法僅僅只用一種方式去接近、詮釋那個概念,而不適應那個方式的學習者,就難以再有其他嘗試理解的機會。

我之所以在這裡花時間和孩子玩這個遊戲,一是它有趣,作為開場白,可以讓很快地孩子開始動腦筋、進入思考的狀態中,可收「開機」之效;再者,它與演化的幾個要則有類似的「感覺」,可以作為一種詮釋演化的方法(即便它不完全正確,這也是後來我不對它是不是演化做出「結論」的原因之一),讓孩子有多一條路去理解演化。

最後,我在進行這個遊戲的過程中,覺得這個遊戲可以增加孩子對中文字的理解與親切感。而我相信他們未來或多或少會獨自地玩起這個遊戲,或許是在寫無聊的作業時,來個小小的思考活動調劑心情;或許會是在長大後的某一個陰鬱的午後,看見了一個字而想起了今天這個下午,便有了好心情。

註二:為什麼說「不知道」答案?

當然,我並不是真的不知道。但人生在世,要說我知道的事情,卻也當然地遠比不知道的要少。我認為一個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務,並非教孩子吃魚,而且也不是教孩子釣魚,最重要的,是要教孩子「愛上釣魚」這個活動,只要孩子愛釣魚,還怕他長大「脫離我們的管轄」後,不自己去找釣竿來釣魚嗎?其實我們都學過何謂突變,甚至我們都背過課本上那句粗體的句子,但我們還記得嗎?在「給魚」的教育模式之下,我們早已忘了那條魚的內容與滋味。

所以我不給答案,我給的是「問題」。在今天的課程之後,孩子已經模糊地「感覺」到突變這個詞有一個「時間上的要求」,還有一個「狀態或形象上的不同」,這便夠了,當有一天他在哪裡與這個概念相遇之時,或許是google,或許是某一本科普兒童讀物,或許是國中生物課本,我相信他便能夠掌握那句繞口而艱澀的粗體字,更別提他下次碰到這個概念時,很有可能是我設計的更高階段的課程裡。

本班四月照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