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5_週五自學社會課記錄

團體運作時間:第三個學期
成員:8人,小三至小六,大多數為自學生,少數幾位從學校請假過來
教育者:駿逸


這學期我跟博霖聯手設計「區域風土誌」的課程,打算將竹北六家一帶的歷史、地理跟信仰,用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邀請孩子們進去「遊歷」一番。

直到這門課上完之前,我還一直以為我們是分成兩個層次,但在上課的過程裡,它一不小心就變成三個層次了。

對低年級的孩子,我們就只走到「遊歷」的程度,讓孩子們對(這塊)土地的故事有多一點認識及感受;而對中高年級的孩子,我們會在故事之後提出一些對照的資料,來追問一些問題,讓孩子們能夠透過古今事件的對比,多想一點,試著辨認自己在「歷史事件」裡的位置。我們想要告訴大一些的孩子:「『歷史』不只是過去,也是現在。」

至於這群自學的孩子呢?我課上到一半,突然想要試著和他們一起面對一些「難題」。只是故事都還沒講,光是看著牆面上貼著的「漢」、「鳩」、「番」、「雀」這四個排列中透著暗示的字,阿亮就問我:「該不會漢人就是『鳩』,番人就是『雀』吧?」

所謂「破梗」就是這麼一回事。這一群小孩各有專長與豐富的生命經驗,時不時被他們破梗,也算是一大樂事與挑戰。

第一次上課,我們的故事是這個

搭配「鯤鯷工作室」整理的「乾隆台灣嶼圖」,我試著在地圖上展演竹塹社在短短百年內不斷被迫遷徙的過程。

在敘述故事的角度上,我採用「原漢關係」中比較同情原住民的史觀,這也是當前台灣社會比較少人採用的史觀。另一方面,在「台灣與中國」的關係裡,我也採用比較偏向「台灣主體」的史觀。

孩:「清國?不是中國嗎?」
我:「現在很多人都這樣說,但那個時候,漢人可不是這麼想的。清國是由滿人建立的,他們趁著漢人搶著當皇帝的時候,從外國一直打到裡面來,把所有想當皇帝的漢人都打敗,自己當上皇帝。所以清國的皇帝可是不折不扣的外國人。清國那個時候,很多漢人覺得他們的皇帝是外國人,清國的皇帝也不覺得漢人是他們自己人。」

採用比較少見的史觀,是因為我認為對同一個歷史事件存著不同的歷史觀點,能夠豐富孩子們的見識,鍛鍊孩子們的判斷力。個人或民族採取不同史觀,會形成不同的民族認同和自我認同。我並不希望孩子們在這門課裡認同「台灣主題」的史觀,但我確實希望孩子們能夠知道,這個島嶼上有人相信這樣的歷史脈絡,並且是這樣認識自己與這個島嶼。


故事說完,我請孩子們試著想一個問題:如果你是清國的官員,你會怎麼制訂「原漢政策」?

採取「原住民保護主義」的孩子,一派天真地在地圖中間用手指畫出一條線:「就一半給漢人住,一半給原住民住,就好啦!」

我:「你的意思是說,你要叫這個島嶼上一半的漢人搬家,一半的原住民搬家嗎?這樣他們馬上就會聯合起來反抗你吧?」

另外一群以「漢人」的身份思考這件事的孩子,則主張把原住民趕到海邊去「防守敵人」,或者是「關在一起集中管理」,以維護漢人的最大利益。

我試著透過不同的問法來理解這群孩子的立場與價值。首先,我請他們假裝自己是與原住民同樣屬於清國裡少數族群的「滿人」,這時,他們主張全面禁止漢人進入這個島嶼,以維護原住民的生存空間與權利。接著,我請孩子們閱讀這份新聞

我追問他們:「現在回到你們現代漢人的身份,你們會主張將這些原住民通通關起來,或者主張警察開道保護觀光客進入山林裡去觀光,將這些以獵槍示威的原住民通通抓起來嗎?」

比較坦率的阿風立刻猶豫了起來,他認真地沈思了好一會兒,對我說:「我覺得不能這樣,我們就想辦法讓原住民跟漢人好好相處吧。」

然而,他的「執政同伴」阿程和阿宗處於一種我姑且稱之為「雞毛高高豎起的雄雞」狀態,不斷說著「是他們自己不讓我們進去的啊」、「那他們也不要走我們建的路啊」這類拒絕溝通、爭強鬥勝的語言,沒有聽進采風的發言。

我決定直接開誠布公地和兩位孩子們討論他們身處的狀況:「你們現在處於一種很奇怪的狀態。你們從剛才開始,就一直在一種要「打敗別人」的狀態裡,把原住民當成敵人,要踩著他們、擊敗他們、消滅他們。我覺得這種狀態很奇怪,你們知道自己處於這種狀態之中嗎?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我覺得搞懂這件事情,比想白板上的問題更重要。你們要不要想一想?」

兩人聽了我的質問,雖然嘴巴上還在否認,但表情看起來稍稍動搖了。

兩人的這個狀態還蠻常能夠看到。譬如說,他們在稍早的分組時,就明確表明拒絕阿宇的加入,在討論中也有意無意地忽略阿宇的存在。

固然阿宇之前在課堂上曾經不斷地發出聲響或行動來干擾其他人,使得眾人對阿宇的這種樣子感到不耐,但我覺得阿程跟阿宗對阿宇採取的「隔離」行動,並不只是出於過去與阿宇互動的經驗,還有一大部分是出自於兩人進行「公雞般威武展演」的內在需求。

這部份我會繼續追蹤下去。

至於阿宇,我也打算進一步跟他討論,他過去所選擇的行為對自己現在在社群中位置的影響,希望他更能因此而成為那個想要的自己。

寫到這裡,突然想到這一門社會課或許可以不只在白板上和故事裡。之後我會考慮將我們這個社群裡互動的模式,與故事裡的情節和人物做對比,也許可以有意外的效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