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28 記錄_走新竹,六家地景走讀

日期: 2014.9.28
成員:14人
教育者:駿逸、博霖、雅欣


我們這幾天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張地圖上。


從最早來的Taokas(道卡斯)開始,移懇漢人、荷蘭人、明鄭、清帝國、日本政府、國民政府,隨著殖民者一個又一個來,先住民——也就是先來這個島嶼的人們——在其中或主動或被動地改變。

早上的第一個故事,我用長幅的乾隆台灣嶼圖當作輔助,從Toakas刀耕火耨的時代開始,慢慢把故事說到清領時期。

休息了一會兒,我們準備出門,去聽第二個故事第三個故事。從這個故事開始,我們總是可以「走進故事之中」,實際見到故事之中的某個地景。像是土牛溝、水圳、百年伯公等等。


一條水溝,或者一條水圳。

對部分孩子來說,光是名詞的變換,好像就已經產生了「重新認識」的力量。「這條水」頓時從骯髒的水溝,成為值得親近的水圳。當它稍後在故事之中有了名字,「十五朗」、「十五朗」這樣親暱地叫著,彷彿更成了一個開始要熟識起來的朋友。

這兩個故事對於一個歷史事件的不同說法,勾起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們都和我一樣想要知道到底水圳是誰建的。


於是,下午出門時,看著遠方的老伯試著鼓起勇氣去詢問他「請問你知道水圳是誰建的嗎?」,變成了我們的功課之一。


有個小孩在我們的鼓舞之下,終於累積了足夠的力量前往。後面贅著一群想知道又沒膽識的人,拖拖拉拉地走了過去。可惜這位伯伯並不清楚這一段故事,我們一無所獲。

尋找地圖上標注的圖示很有趣,但更有趣的,大概是隨機發生的許多小插曲。


我:跟你們介紹一個地圖上沒有的秘密景點。
孩:啥?
我:鞋子草原。
孩:那什麼東西?
我:就是一個草原,上面會像開花一樣長出很多鞋子。
孩:......。
我:你們不信?不信你去看啊,就在那個地方!(指)
孩(一群狂奔過去)
孩1(大呼小叫):真的有耶!
孩2:這邊也有一隻!
孩3:太神奇了!


在大樹蔭下,我們說了第四個故事


在第四個故事裡,被人間的都市計畫波及的伯公們,被迫遷徙到一個暗無天日的鐵皮屋裡。而我們走了一段路,去看一位剛巧沒有被波及到的、在都市計畫邊緣的伯公。

我問孩子:「你們哪一邊的伯公比較幸運?是這位沒被搬?還是被搬的?」
孩子們說:「當然是沒搬的啊。」
我:「可是啊,故事裡那些被搬到暗無天日鐵皮屋裡的伯公,後來都住進大廟了唷。」
這時,孩子的意見就分歧了,有的孩子說「沒搬的比較好吧!」有的孩子說「新的大廟比較棒啊!」

就像人一樣,也許伯公也有喜歡住新房子的,也有喜歡住舊房子的。


走了長長的路,我們來到十三伯公廟,聽第五個故事,也是今天最後一個故事。


羅阿東理事長非常好客,特地為孩子們講了一次故事。


也為孩子們打開鐵皮屋,讓孩子們看看伯公被「迫遷」後暫居的所在。

就這樣,一天的走讀結束了。


九點半到五點,七個半小時裡,我們在過去與現在的六家庄來回遊蕩。

這是一座有歷史的島嶼,我們試著成為過去的傳人。



影像紀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