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17 週三社會課 課程記錄

團體運作時間:自 2014.9.3 開始
成員:5人
教育者:駿逸、博霖


因為是一代出門走跳的課,從這節課開始,我們練習走路。一點一點習慣走遠,把路走長,也把眼光拉遠。


途中的公園有一棵大樹,不知是誰在上面繫了一條有連續單結的繩子,方便攀爬。孩子們很興奮,想要靠自己的力量上去。這種時候,就可以看出誰比較接近「野生」,誰又對自己的手和腳生疏。


讓孩子們充分地練習攀爬之後,我才開始邀請他們過來聽故事。對於讓孩子們充分爬樹這件事情,與其說是我的寬厚,不如說是沒辦法的事。當孩子們尚未好好消化完自己對一件事情的關注與喜好時,強迫孩子們轉移他們的目光,總是不會有好結果。我想要我的孩子們像是喜歡爬樹那樣喜歡聽我的故事,所以在這個時刻,我不會試著要他們在這兩者之間排出順序。

這禮拜的故事,是〈石板伯公〉

在這裡,我說故事的第一段。


這是途中經過的三合院,屋況還十分良好,門口有文化局歷史文物的巡邏箱。


茅廁是在屋外一側。


走進故事裡、親眼見到地景,總是有一種「連上了」的感覺。如果要我說是「連上了」什麼,我會說是「連上了土地」吧。

有位孩子有自己的信仰,他不信伯公,拿著樹枝拍打伯公石板上的紙錢。我請他想一想那些相信伯公的人,會如何看待這件事情,想想那些人的心情。他雖然停下了動作,但表情分明是不能理解。


我們坐在伯公前,聽一個關於這一代伯公的故事。

故事說到一半,一位老伯騎著摩托車路過,停在我們身旁。我以為他是好奇,跟他打了個招呼,他卻看也不看我,只對著坐在石金爐上的孩子問話:「你多大了?」

我頓時知道老伯在意的事情。

孩子回答之後,老伯看著我和博霖,用台語說:「他坐在那ㄟ!?」

我轉頭跟孩子說:「老伯的意思是說,那是燒紙錢的金爐,他覺得你坐在金爐上,對伯公不尊敬。」

坐在金爐上的孩子像是被電到似地跳起來,喃喃地說:「我又不知道。」

我跟老伯賠不是,老伯點點頭,騎車離開了。

像是這樣,我們不只跟土地「連上了」,也跟實際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連上了」。

故事說完,孩子們頻頻追問:「伯公後來去哪了?」「那個白衣女子後來呢?」

有些問題我也沒有答案,有些問題,我雖然有個答案,卻也不那麼能肯定其真實性。

我漸漸覺得研究歷史和實踐教育竟有很類似的地方。譬如說,它們對於一時難以解決的困境,得要有十足的耐性。又譬如說,它們對一個問題都得要採取一種立場,卻仍然要保持隨時修改的彈性。

也譬如說,它們都是那麼跟人實實在在地扣連著,當你沈入其中去思索,就能發現自身身世的線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