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9.19 週五自學社會課 課程記錄

團體運作時間:第三個學期
成員:7人,小三至小六,大多數為自學生,一位從學校請假過來
教育者:駿逸


圖 / 劉宗榮

上週三,合作社舉辦了一場座談會,到場分享的兩位與談人裡,陳文賢大哥是一位農民,世代在香山耕作;另一位清大學生汪生,則是投入地方議題的年輕人。我們這個團體有三位孩子也在媽媽的陪同下參加了。

香山,離我們那麼近。如果將新竹認為故鄉,那香山的事也就是故鄉的事了。於是在這禮拜的聚會,我想著要為其他沒參加座談會的孩子,補一補這件事情的經過。

我將這份資料發給孩子們,請孩子們讀一讀,並且在上面選出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五句話」。統計孩子們提出的五句話之後,依照受到關注的順序排行如下:

1. 2010年初原規劃工程經費為新台幣15億元,後因立委呂學樟以一句「物價上漲」施壓營建署、經建會及交通部公路總局,致2011年工程經費變更為新台幣22億元(追加幅度超過50%!),更有甚者,在2014年新竹市政府舉辦的公聽會資料中,經費直接飆漲到新台幣46億元。
(五人中有四人)
2. 在台灣現階段糧食自給率嚴重不足下(僅有30%左右),政府卻打著發展主義大旗,大舉徵收良田開發,此舉將使我國糧食更加仰賴進口,對我國糧食安全將造成重大衝擊。
(五人中有三人)
3. 香山丘陵既是新竹天然屏障保安林地(森林法第22條、23條),亦有「新竹城市的肺臟」美稱;再者,香山丘陵一但被破壞,將連帶影響香山濕地的生態,根據澳洲布里斯班舉行的國際拉姆薩公約組織會議中,已正式將香山濕地的潮間帶列入東亞水鳥保護網的一環,顯見其中重要性。
(五人中有兩人)

看到孩子們的選擇,我覺得十分感傷。因為從比例上看來,得到最多孩子們關心的,是錢。

先從這份文宣來看吧,擺在第一點的是「錢」,第二點是「環境保育」,第三點是「土地正義與糧食自給率」,第四點是「必要性」。

我們試著倒推回去猜測撰寫文宣者的想法。

當他們在撰寫文宣時,擺在首位的理由,必然是他們認為最多台灣人會關注的理由,這樣才能夠吸引受眾繼續閱讀下去。也就是說,在安排理由的順序時,高明的排版方式是依照眾人關心的順位來安排。

撰寫文宣者心中真正的排序通常不是這樣的,但他們對台灣人關心順位的想像,大概就是如此。而我們這群小三、小四小孩們的樣子,幾乎也如同撰寫者的想像。

錢,環境保育,土地正義與糧食自給率,最後才是必要性。
難道這真的就是「台灣人」?

「這不是很荒謬嗎?」我試著向孩子們指出這一點。

當我們推動一個公共計畫或者質疑一個公共計畫時,竟然不是先去問「這究竟有沒有必要做」,反而是先預設它要做了,再去想它「有沒有可能有其他缺點」。而我們最在乎的,是他們「有沒有亂花錢」,而不是他們「有沒有胡亂開啟一件沒有必要的計畫」。

至於「環境保育」優先於「必要性」的荒謬之處,那天陳文賢大哥用沈痛的語調說得很清楚:「苗栗把石虎搬出來,大家就說要保護了;國光石化影響了白海豚,大家就說要保護了。我是一個人耶,在這裡叫啊喊的,就沒人要理我。難道一個人比不上石虎嗎?比不上白海豚嗎?」

那天,在座談會裡,汪生提到香山當地有一種「長趾蝠」,我們開玩笑地說:「不如就找一位畫家,把長趾蝠畫得可愛點,印在衣服上、貼紙上,說不定大家就會關注了。」

這是一個非常悲哀的玩笑,但它特別令人感到悲哀的地方,就是它那麼充分的可能性。

在這一節課裡,我們辨認出自己心中的順位。如此,我們也得到重新排序的機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