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四共學班 (2012.10.11)

小孩年紀:小一 / 合作時間:7週 / 成員人數:7人

本土神話 / 神農大帝


這個禮拜,我們跨越險阻,順著神農的請託,去親近農田與土地。

這是這次的文本:02 神農


聽完故事之後,孩子們問了以上這些問題,也猜想了些答案。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立侖問的:「為什麼神農跑去小光的夢裡,卻不來我們的夢裡呢?」

孩子,神農也想去你的夢裡。如果你願意像小光和我那樣接受神農的請託,我們就懷抱了同一個夢。
走出教室,陽光出來了。我們爬上故事裡小光與爸爸常走的那道階梯,看見神農與小光看見的風景。


對土地不至於太陌生的孩子,不需要指引便能和土地互動。他們彼此分享見到的、尋獲的美麗植物,以及現場使用植物做的創作,前前後後跑來跑去。

河堤的一側已經水泥化,另一側正在施工,植物被一段一段地被挖除,徒留光禿的泥土地面。

我指著正在施工的挖土機,告訴孩子們:「你們可以看見,這裡正在改變。也許有一天,你們現在喜歡的這些各不相同的植物都會消失。如果堤防的兩側都被蓋上水泥,就長不出任何植物。剩下一圈一圈的花圃,圈養著少數幾種被選出來的花草樹木。」

幾位孩子大呼:「怎麼會?」「不要吧!」
「如果你願意和小光一樣,告訴『比你更小的孩子』這裡現在的樣子,那就快記住這些。」


河堤的盡頭長滿了草,只剩小孩看不見、但我看得見的一條小徑。我讓孩子們選擇:回頭、穿過草叢,或者是小心地爬下堤防。


一開始還害怕的孩子,真的開始往下爬以後,就發現其實沒有這麼難。兩歲半的阿果被我牽著一隻手,穩穩地往下走。孩子們驚訝地大喊:「他都不用蹲下來耶!」

一位孩子對我說:「沒想到其實很簡單。」
是啊,有時候其實很簡單。困住我們的不是路,而是自己。


田野旁邊,水圳躺著。

孩子們發現一間小房子,上面開一個小窗口。看了進去,是一台機器。
小孩問我:「那是什麼?」
我帶著她繞到屋旁,指著不斷流出清澈地下水的水管:「你看。」

孩子圍了上去,問我:「可以摸嗎?」
我說:「這些水剛從地底被抽上來,現在是它們最乾淨的時候。」


田野旁邊,農人用自己的智慧與個性,就地取材製作了休憩的椅子。這是一塊破敗的磚牆,不知用什麼方法固定在大樹枝上,成了一張椅子。坐上去,還會上下搖晃。


終於,我們走到了孩子們想要去的「汾陽堂」。在「清水祖師」的故事裡,我們曾經提到過這間古厝。今天在孩子們的堅持之下,我們終於跟它見了一面。

有位孩子說:「我常常騎腳踏車經過這裡耶,不過我從來都沒有見過它。」


回程經過石頭公,幾個孩子們開心地跟石頭公打招呼。

孩子說:「下次開車經過的時候,我也要跟石頭公打招呼。」
我建議他:「你如果跟爸爸媽媽說,我想爸爸媽媽會願意停車一下的。」



小事兩則

今天說的故事比較長,又走了長長的路,邊走邊認識土地,幾乎沒有休息,也就沒有遊戲培力的時間。不過,我還是有兩則「小事」可以說給大家聽。


◎ 我要照顧生病的自己

子霆生病了,媽媽擔心子霆出門吹風會變得嚴重,我也擔心。但今天的課排好了要出門,我沒準備室內課程的教具,只好想個辦法,讓孩子盡量「出門也不會變嚴重」。

然而,盯著孩子畢竟不是最好的方法。玩開的孩子有如脫韁野馬,要是不斷地要他注意這注意那,效果一定不好,說不定還因為嘮嘮叨叨而有反效果。

我想讓孩子自己試著負起責任,至少也要積極合作才行。於是,我們開始討論:「該怎麼樣讓自己生病也能來上課,而不會變得更嚴重。」

我們先試著弄清楚,為什麼生病的時候,媽媽有時會不希望孩子來上課。孩子們說得出「怕會傳染給別人」、「怕生病會更嚴重」這些理由,但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孩子們卻想不到。那就是「孩子生病變得嚴重的話,媽媽會很辛苦。」孩子們恍然大悟,隱約想起自己生病時,照顧自己的辛苦身影。

我問他們:「你玩得很開心,媽媽沒開心到,卻要陪著你辛苦,這樣公平嗎?」
孩子們都認為這不公平。

我再問他們:「所以說,如果媽媽不相信,你在生病的時候來上課也能好好地照顧自己、讓自己不會變得更嚴重,媽媽就有可能會不讓你來。不過,要是我們現在想出一些好方法,可以讓自己生病時來上課也不會變得更嚴重,那我們就可以說服媽媽,讓你們在生病時也來上課。」

有了這份瞭解,孩子們更加願意負起自己的責任。我們想了許多方法,譬如多喝溫開水、不讓冷空氣跑進喉嚨裡、盡量不要流汗等等。

子霆說:「我要照顧自己。」我看見他跑到置物櫃旁,拿出他的袋子(裡面放著媽媽準備的擦汗毛巾和替換衣物),然後回到座位,把袋子鄭重地放在自己腿上。

我知道,無論他未來做不做得到,現在的他下了一個很重大的決心。
這是一個好好呵護,就會慢慢長大的心情。


◎ 你可以跟我說

雖然我不斷地用各種方法抑制和緩解,「告狀」還是我們這個團體裡風行的文化之一。今天一個下午,我大概接到了幾個孩子的幾十次「訴狀」。

「告狀」這個動作告訴我們,孩子們無法處理自己面對的衝突。大的衝突固然需要大人的協助,但小的衝突,我想要孩子試著自己面對,練習溝通、面對的方法。

其中有一次,一位孩子跑來找我,抱怨有一個孩子搶他的東西。面對這種我希望孩子們可以自己練習面對的小衝突,我標準的回答是:「你希望我為你做什麼?」或者是「你希望他做什麼?」

一直到現在,有些小孩面對這個提問,時常都還會愣住,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我想,這是因為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面對衝突,不清楚自己的「期待」是一件很傷腦筋的事——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知道自己對對方的期待是什麼,那要怎麼展開溝通呢?

有些孩子,其實知道自己要什麼。譬如說,當那個抱怨被搶東西的小孩A被我這麼提問之後,他就轉過頭去,問那個搶他東西的小孩B:「你為什麼要搶我的東西?」

小孩B把東西還給小孩A,可憐兮兮地說:「我只是想要借來看看……。」
小孩A說:「你下次可以用說的啊,你可以說『請你借我看』。」

又譬如另外一次,有一個小孩C被一個小孩D撞到。小孩C跑來告狀,我問他:「所以你希望他怎麼樣?」
小孩C說:「我希望他不要再撞我。」
小孩D就在一旁,我問他:「你聽見了嗎?」
小孩D心虛地點點頭。

我避開這些為孩子仲裁對錯的機會,換來這些練習的空間,希望可以讓孩子們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逐漸掌握溝通的方法。

我希望孩子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怎麼樣因為他人的行為而不舒服、又該怎麼樣表達自己的期待與意見;怎麼樣可以讓對方聽見、又該怎麼樣做,對方才可能會願意為自己做出改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