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四共學班 (20120927)

小一 / 七人 / 合作時間:五週

每一節課的一開始,我都會唸一張小卡片給孩子們聽,上面寫著我對他們上節課所作所為的回饋。

譬如說,這禮拜,
霆霆積極地參加每一次的團體遊戲,從不缺席;
晨晨在團體遊戲陷入「誰當鬼」的膠著裡時,願意主動當鬼,解開大家的困境;
翰翰總是盡力說清楚自己的意見,不會仗著自己比較壯就使用暴力;
侖侖在討論遊戲規則時,很能把自己的意見說清楚;
宸宸非常認真思考,從頭到尾都專注在我們正進行的課程裡;
安安和其它人發生爭執時,請我去幫她和對方說清楚,而不是要求我去處罰對方;
小禧注意到一種很有趣的植物,讓所有孩子都跟這種植物有互動,發明了幾種玩法。

下次我就會將上面這些句子,唸給孩子們聽。

唸到自己的卡片時,有些孩子會害羞;唸到別人的卡片時,有些孩子會附和我的觀察,說他們也看到這件事。

我希望這些回饋能夠讓孩子們更加瞭解自己與他人,並且也讓孩子知道,我正在努力瞭解他們,他們所做的事情,我都盡力看見。生活科學,力 01

助教妮雲生病請假,我們今天只有一個大人,不適合出門上本土神話課程,所以上室內的科學課。今天的主題是「結構與平衡」。


孩子們分成兩組,一方面要試著找出最重要的幾根柱子,讓自己的「大樓」不易倒塌;另一方面,則要分析對方那組擺設的柱子,找出最容易倒塌的脆弱之處。

團體討論,意見分歧是難免的,這時孩子當前主要的溝通方式便浮上台面。有的孩子從頭到尾用「大聲的」;有的孩子一跟他人意見不合就提議「投票」;有的孩子試著說明自己的意見,卻沒發現根本沒有人在聽。

很快地,有人氣得不玩了;有人的意見一直不被採納,開始搗亂;有人有意無意把意見不合的人都「趕走」了,開始「獨裁」地下決定。

我打斷遊戲,將我看見的狀況回饋給孩子們。


經過這樣的回饋,以及簡單的示範,有些孩子開始能夠說出自己的意見,試著說服同組的其它孩子。

試著看見自己與他人,必然是漫長的練習,我們需要更多的經驗與等待。


這個遊戲的最後,可以討論到「何謂重心不穩」。各位可以跟孩子討論看看「為什麼桌子都是三或四隻腳?」或許孩子可以說出一番道理。

戶外活動,遊戲培力

這禮拜開始,我打算在孩子戶外活動的時間裡,有計畫地透過遊戲來和孩子們一起建立我們的溝通文化。我期待我們可以形塑一種正向、包容、有建設性的文化,並且在其中培養孩子溝通的能力。

譬如今天在玩「大白鯊」的時候,因為規則的問題,有部分孩子直接就說「我不玩了」退出遊戲(我注意到這是部分孩子面對這種狀況的慣常反應)。我打斷遊戲,邀請孩子們一起開會,請孩子們試著表達自己的意見、聆聽他人的意見,然後尋求一種「大家都接受的規則」。有了這個先例,後續我們又順利解決了幾次大家對遊戲規則認知不同的衝突,幾乎讓所有孩子都能持續待在這個遊戲裡。

又譬如,今天有位孩子被另一位孩子「弄到」,哭著跑來找我說:「有人弄我。」我問他:「你希望我怎麼幫你?」他說:「陪我去跟他說,以後不要再這樣弄我。」我陪他去,說的時候,對方非常侷促不安,根本聽不進哭泣孩子要說的話。

我問那位孩子:「你是擔心他找我來,你會被處罰嗎?」那位孩子點頭。我說:「沒有人要處罰你。我和他一起來找你,是因為他不敢自己來,希望我陪他來。」孩子半信半疑,但終於好好聽完了哭泣的孩子要陳述的要求。

沒有處罰的原因,不是因為這位惹別人哭的孩子不需負責;反而正是因為要他負責,才不處罰他。當這位孩子滿腦子都想著「完了要被處罰了」的時候,他根本沒辦法思考剛才自己做了什麼事,也沒辦法面對眼前這個哭泣的苦主和那個闖禍的自己。

他滿心害怕,根本沒有空閒去內疚、去同情、去思考自己該怎麼彌補。與其處罰完(或道歉完)就了事,我期待孩子能夠有餘裕去面對自己與他人,重新揣摩一種更好的方式,而能避免一樣的事件再次發生。

這週還有一個有趣的小事。

孩子們不知是因為得失心重還是怎麼的,被抓到要當鬼的時候,十分會耍賴。(我小時候好像也是這樣。)我問孩子們:「你們要我在看見你們耍賴的時候,提醒你們『你正在耍賴』嗎?因為如果一直耍賴而自己不知道的話,會被討厭唷。」孩子們想了想,都決定要我提醒他們。

我們的孩子,都很愛自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