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四共學班 (20120830)

成員年紀:小一 / 成員人數:7人


距離上一次為整個班級都不熟的小孩上課,已經是一兩年前的事了。這一次我們有八位孩子,孩子們今天第一天上小學,也是第一次來光合上課。

兩位孩子因故遲到了會兒,我們就先開始上課。

我問孩子們:「你們討厭畫畫嗎?」
六位孩子裡,有一位討厭。我追問她:「是因為妳覺得妳畫得不好嗎?」
孩子:「因為我手一直抖。」
我:「因為一直抖,所以妳覺得畫得不好?」
孩:「對。」

一群孩子裡,往往就會碰到一兩位害怕表現自己的孩子,所以我的開場也早有預備。「那麼,請你們畫一個三角形。」

對於這個簡單的指派,孩子們忍不住好笑。
「三角形?」
「這麼簡單?」

那位覺得自己畫得不好的孩子,很快地畫了一個三角形。
我看了看,說:「畫得很好啊,是一個三角形。」
她偷偷看了其它人的畫紙,一個個不分軒輊、難以比較的三角形。

「接著,請你們畫一個圓形。」
「然後,是一個正方形。」
「再一個三角形,可以跟前面那個不一樣嗎?」
「你們要不要為你們的三角形或圓形,加上你們想加上的東西。」

不管愛畫不愛畫的,都勤奮地畫了起來。


畫好了這張「開場白」,我拿出預先準備好的「零件」,讓孩子用自己的作品製作一個小夜燈罩。


關上門,熄了燈,一盞盞的小夜燈亮了起來。孩子們很滿意自己的作品,捨不得開門開燈。

在開始課程之前,有的孩子要求把燈打開,有的孩子希望不要開燈。
孩子說:「來投票!」

我先把「投票」這個選項放在一邊,邀請孩子們一一說出自己的理由。

有一位孩子說:「可是這樣我會想睡覺。」
另一位孩子說:「這樣暗暗的好奇怪,我希望可以亮一點。」
但也有孩子說:「我想要這樣暗暗的,才能看清楚我的小夜燈。」

孩子又說:「來投票決定!」

我問孩子:「投票能夠決定他想不想睡覺嗎?」
孩子說:「不能。」
我:「那投票能解決問題嗎?」
孩子搖頭:「不能。」

這時,一位孩子在自己的意見上追加了重量。
她說:「如果要一直關著燈,我會想睡覺,這樣我會不想上這個課。」
另外幾位孩子馬上接著說:「那妳就不要上啊!」

我試著為孩子們分析現在的情況:「如果我們用投票決定,那她就有可能不再上這個課了。她之所以不上課,是因為其它人都不願意考慮她的需要。那麼,有一天若是你也有需要,其它人也可能會不管你,你或許會跟她一樣,因此而不想上這個課。」

幾個反應快的孩子說:「可是我很喜歡這個課,我不會不上。」
我:「也許你很喜歡這個課,所以你不管怎樣都會繼續上。可是呢,她今天決定不再上課,是因為你們的關係唷。這是你們要的嗎?因為這件事情,讓一個人再也不想上這個課。」

說到這裡,大多數孩子都已經不再堅持立場,但還是有一位孩子,在「好好欣賞自己的作品」和「讓一個人再也不想上課」之間猶豫許久。

我提出一個建議:「那麼,我們開裡面那一半的燈好嗎?你們看看這樣能不能接受。」我打開工作室裡面的那盞燈,室內亮了一半,孩子們的作品也暗了一些。

最後一位猶豫孩子如釋重負:「這樣好,我可以接受。」

「你們看唷,如果十五分鐘前我們馬上就投票,那不就會有人不開心嗎?因為我們不馬上投票,花時間慢慢想辦法解決,才能像現在這樣,每一個人都開心。」
有個孩子想了想,說:「可是,還是有些事情可以投票,像是我們以前幼稚園,會投票要不要用墊板,有些人想用,有些人不想。」
我問他:「為什麼不讓想用墊板的人用,不想用的人不用?」
他敲了一下自己的頭,說:「對噢。」
我追問他:「你知道為什麼不這樣做,而是用投票來決定嗎?」
他搖搖頭。

民主並不是投票的結果,而是不同的意見或需求尋求和解的過程。孩子越習慣多數決,就越頻繁地在多數決裡被犧牲或犧牲他人。

有的時候,我們會需要多數決來解省一些時間和成本,但大多時候,多數決賺到的那點時間和成本,並不值得我們失去這麼多。在使用多數決之前,我們或許該和孩子們一起想想,在那件事上使用多數決的必要性。


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之後,我們看上面這張圖表。透過這些數據,我希望孩子們能稍稍瞭解生產與長大的不易。這些不易有時能被人力化解,有時則不是人力可以抵禦。特別是往日醫療技術與密度低落的時代,一個小孩要平安長大,需要太多的運氣、祝福與守護。

註生娘娘、臨水夫人、七娘媽(織女),都是台灣民間護祐母子平安的神祉。今天我為孩子們介紹屬於他們的守護神。我建議各位可以帶孩子們去廟裡拜訪這些孩子的守護神。新竹的竹蓮寺、保聖宮以及竹北的蓮花寺,都有供奉這些神祉。

有位孩子說:「我要去謝謝她們,幫助我平安長大。」


在那之後,我告訴孩子們,他們可以邀請一位自己的守護神,畫在紙上,做成小夜燈的燈罩,在夜晚小夜燈亮起時,陪伴守護自己。


孩子的守護神有很多類型,有的可以將惡夢轉成好夢,有的可以擊退惡夢裡的壞人,有的看起來十分溫和甜美。其中一位,請來了少女時代的媽祖娘娘。

即使我很早就決定自己是個無神論者,我的妻子難產的時候,我仍然在急診室外慌張地對滿天神佛說話。有些時候,理性並不能幫助我們緩解恐懼。

也許是鬼故事或鬼片肇的禍,我小的時候怕黑、怕鬼,一直到高中時代都還開著大燈睡覺。這份恐懼花了我大半歲月去化解。如果孩子害怕關於夜晚的什麼,我希望這些守護神能夠稍微讓孩子們好過一些。

大家都完成了守護神,有的孩子說「累死了我要休息一下」,有的小孩喊著「不要停我要繼續上」。我們於是休息了一會兒。


然後就是重頭戲。

上面這兩位看起來像是黑魚跟白魚的,是我的守護神,讓我不怕溺水的惡夢。祂們也是今天的助教,要跟孩子們討論「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道理。

從「不同顏色才看得見」開始,我們經過「立體的同顏色也看得見」、「不同顏色還不夠,要亮亮的才看得見」、「不同顏色、亮亮的也還不夠,要眼睛跟東西中間沒有被擋住才行」這些概念。


我們一步步往前探索,每前進一些,就在我們過去認為正確的概念上面,加上一些新的條件。


「可是,擋住了還是看得見。」拿出鏡子來,對習以為常的事物,多一份認識。


最後一個把戲,也是「擋住了也看得見」的例子。

把硬幣放在空的碗裡,然後慢慢蹲下,直到視線剛好看不見硬幣的高度。接著將水慢慢倒進空碗裡,你可以看見,硬幣慢慢地「浮」起來了。而你站起來看,硬幣動也沒動地沈在碗裡。

若是你想要讓孩子知道你有多重視這門課,你可以請孩子示範這個把戲給你看。但請你不要給孩子一個明確的答案(譬如光的折射),而是跟孩子一起「編造」一個解釋。

磨練發現與創作的能力,比把這個現象跟「光的折射」在腦子裡連在一起,要重要多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