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週四共學 14

主題課程 / 故事討論,水滸傳,04


  魯達錯手殺了鄭屠夫,在官兵展開全城大搜捕之前,溜出了城,慌不擇路地逃亡。因緣際會之下,入了佛寺成了新手和尚,法名魯智深。魯智深成了和尚卻屢犯清規,不但喝酒吃狗肉,還打傷、打跑了一堆和尚。一直袒護他的長老也沒辦法,只好寫封介紹信,介紹他另謀高就。

  以下是這次的討論中,特別有趣的部分。● 魯智深真倒楣,不能喝酒,卻碰到賣酒的 VS 魯智深真幸運,想喝酒,就碰到賣酒的

  同一件事情,兩個孩子讀出兩種想法,多有意思。

● 要等一個人死掉,才能知道他是不是好人(熊)

  黑熊這個說法,大概就是「蓋棺才能論定」的意思。

  因為魯達、史進一開始都是很有義氣地出場,後來卻殺人逃命,加上我這幾次把討論聚焦在「如何能決定一個人是好人或壞人?」經過幾次討論下來,就出現了這樣的概念。孩子們開始不輕易地說一個人是好人或壞人,因為那個人往後可能還會有不同的選擇或發展。我想,這樣的想法比「做了好(壞)事的人就是好(壞)人」要來得豐富深刻。

● 長老(寺廟裡的主事者)應該要教他怎麼當和尚,不能直接把他趕走。(心)

  心心提出這個想法後,馬上就有孩子回應:「沒有直接趕走啊,魯智深闖禍好幾次耶!」心心聽了其他人再說一遍故事,才發現是自己沒注意到這部分。

  我追問孩子:「你們的意思是說,犯超過一次錯,就應該被趕走嗎?」
  熊:「不對,我覺得第一次就應該要處罰。如果第一次原諒他,他可能會以為每次都會被原諒。」
  軒:「我覺得要看情況吧,小事可以先提醒他,第二次就要處罰。」
  宏:「可是…如果不是故意的呢?」

  不是故意犯錯,應該要處罰嗎?孩子們有的說要,有的說不要,有的一下說要一下說不要。

  在這個從未處罰過人的班級,孩子們竟然沒人提出「不要處罰」的可能性。我問孩子:「如果我們在這裡用你們提出的規則,也就是第二次就要處罰,你有自信不會被處罰的,請舉手。」有些孩子舉了又放下,有些孩子很有把握自己一定辦不到。有兩位孩子,覺得自己一定不會被處罰,也就是,不會犯錯兩次。

  於是我建議:「不然,我們來試試看好了。」孩子們興致高昂,我們很自然地把「犯錯」訂為「妨礙他人上課,或讓他人感到不適。」

  試到後來,課幾乎上不下去,成了告狀大會,每個人都以讓他人達到兩次「犯錯」為目標,沒人在認真思考或討論。舉手認為自己絕不會被處罰的孩子,其中一位是韶恩,她開始發呆並且停止發言,一直到這個實驗結束,她一句話都沒說。而在實驗開始之前,韶恩是團體裡發言最多的孩子之一。實驗結束後,我發現有些孩子們真的以為要被我處罰了。這讓我非常震驚。

  我問他們:「你們為什麼會覺得今天是例外,會被我處罰?」
  一位孩子說:「誰知道你今天會不會突然心情不好。」
  另一位說:「你要是喝酒了,搞不好就會隨便找理由處罰我們。」

  我問:「你們覺得阿果有被我處罰過嗎?他現在快兩歲,每天跟我在一起,快兩年了。」
  有三位孩子說:「一定有吧!」
  有三位說:「應該不會。」
  我說:「阿果從來沒有被我處罰過。要處罰也是處罰你們啊,我跟阿果感情比較好耶。」
  心心說:「你應該不會這樣做。」
  我問她:「妳怎麼知道?」
  她說:「因為這樣不公平。你不是一直都有在想那些跟公平有關的事情嗎?所以你一定會想到,這樣不公平,就不會這樣做。」

  我們也有討論小恩為什麼從實驗開始就不再說話。小恩說她也不知道為什麼。其他孩子開始猜,有一位孩子猜:「是因為她怕講話會不小心犯規,所以就乾脆不講話了。」

● 關於信仰、宗教、教條

  孩子問了很多與信仰有關的問題,像是「為什麼當和尚有這麼多規定?」「為什麼和尚會相信佛經?」「為什麼有人會想到神或佛?」

  這三個問題都非常有意思,可惜我們沒有時間好好詳細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