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週三共學課 02



這週我們多了兩位試聽的女孩,所以總共有四位孩子了,只是有點太過於陰盛陽衰。

上週我們有了一份調查資料,這週我們試著進行分析。
孩子們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要怎麼比較不同單位的項目。由於師生比低,我得以慢慢地以不同的方法,講解同一個概念,直到孩子們覺得自己懂了為止。當然,「覺得自己懂了」跟「得心應手」之間,往往有一段長路,要靠實際「走個幾回」才能熟悉。


其實這樣的研究課程仍然有一些「不實際」的部分,譬如說,這個問題終究是我提出來的,孩子們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無論是蒐集資料或是分析資料,常常都會忘了自己究竟在幹什麼,而陷入「工作」之中。在分析資料的過程裡,進行不同單位的換算時,孩子們就拼命地計算,算完了就覺得「完成了」,根本沒有要把兩邊拿來比較的想法。只是孩子們與世界的斷裂太過巨大,我實在想不到有什麼方法讓現在的孩子們對世界發出一個深切的疑問,所以只好先讓孩子們「跟著做」,在過程中慢慢培養孩子們的研究能力,也慢慢建立孩子與世界的連結。


這些商品都是孩子們覺得「怪怪」的商品。其中花枝丸價差達到3-6倍,最是奇怪;而洋芋片是家樂福的比較貴,也讓孩子們覺得不明就裡。


初步的疑問在這裡產生,我們試著猜想,這些差異可能來自於哪些可能的原因。於是初步的猜想也有了,下週我們要採取進一步的行動,試著去更瞭解它。


天氣很好。為了讓孩子們對食物的「產地」更有想像,我們走出工作室,去尋找「生產者」與「產地」。就在大樓的夾縫間,我們發現了一大塊菜園,孩子們興高彩烈地走進去,小心翼翼地不去踏到「菜」。然而,她們大多數無法分辨菜和雜草的不同,而僅僅是避開「看起來像菜園的那塊地」。

外省的老伯操著難懂的國語,常常要多說幾次孩子們才聽得懂,但也許是孩子討人喜歡,老伯也很開心。

孩子問:「你是種來吃的還是賣的?」
老伯答:「自己吃的。」
孩子問:「有用農藥嗎?」
老伯笑著回答答:「自己吃的怎麼會弄農藥。」孩子也笑了出來。
孩子問:「那你為什麼要種?」
老伯答:「因為外面賣的都有農藥啊!」

走到頭前溪邊,我們見到另一塊菜園,有一位客家阿伯,也很樂意回答孩子的問題。
孩子問:「你為什麼要種?」
老伯答:「運動啊!」
孩子問:「你以前就會種嗎?」
老伯答:「以前就會啊,以前我是種稻子的,後來土地被徵收以後,才沒在種。」
孩子問:「為什麼要徵收?」
老伯答:「因為這裡本來就是行水區,是公有地,政府說要收就收了。」
我問:「沒有補償嗎?」
老伯答:「本來就知道是公有地,買地的時候也知道遲早會被徵收,所以當初就是賭一賭的心態,能種多久種多久。」

時間差不多了,我們只找到「自己種自己吃的人」,卻沒找到「生產食物給別人吃的農民」。看著紀錄紙上詳盡的紀錄,孩子們有點興奮,也有點洩氣。


回到工作室,我們總結我們今天的發現與問題。有孩子迫不及待地說:「原來有人種菜當運動喔!」孩子是那麼驚奇,讓我不禁問自己,第一次知道這件事是什麼時候呢?那時,我也是這般驚奇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