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記錄 ] 生活科學 Figure Out!

授課 / 記錄:士哲

九月十日,僅有三個小孩(歡迎踴躍報名!)的情況下,本學期光合的第一堂科學課開張了。主題:一台售價十塊的迴力小車。第一個發現:拆螺絲似乎沒這麼簡單(小孩大概不願意承認)。

就像光合一直以來秉持的,光是操作還不夠,所以我要小孩「先猜再拆」:先猜猜看要怎麼拆,再動手拆下去。在初期的階段,這或許不特別重要,但當之後開始拆車子裡複雜的小零件時,要是不謹慎點,大概拆完零件也差不多丟光了。為了幫忙這點,另外還設計了「拆解布」和「步驟表」幫孩子記憶和整理。



拆解布是讓小孩在上面把零件的模樣畫出來,然後把對應的零件放在那個位置,以免弄丟;步驟表則是讓小孩邊拆邊把步驟記下來。但這堂課小孩還沒有把自己的拆解布作出來,因為,下來我們就進入了一連串熱烈的討論,欲罷不能。
小孩先丟出了自己在拆解中新發現的事情(見最後的圖),然後我介紹了一種「視而不見」的問題,這也是這次課程的重點:有一類問題,我們分明不知道答案,它分明就是個問題,但我們卻連發現這個問題都發現不到,我們對它視而不見!偉大的科學家,偉大的哲學家,社會學家,甚至偉大的藝術家,都必須獨具一支發現問題的「慧眼」;畢竟,我們有誰會沒事在講電話的時候懷疑這支話筒會不會是假的,或者是開始想:「怎麼插個電話線,隔這麼遠也能講話?」呢?
傳統的教育和社會遮住了這隻眼睛,但我想讓它張開。



我挑釁地提出幾個問題,像是「為什麼放在地上往後拉,再放手,車子跑的時候前輪就會動,但拉完把它拿起來前輪就不會動?」或是「為什麼往後拉,這小車竟然會往前走?」由於迴力小車的氾濫,這種難解的問題,竟然被我們當成常識了。但孩子們不服輸,拼命提出各種答案。

「因為地板卡住了車輪的縫隙,所以前輪才會動。」
「齒輪有一種固定方式,讓小車往後拉會往前走。」
「所有平面,不論多光滑都一定有縫隙。」

不曉得你對高中物理還記得多少?孩子們連高中都沒上過,更遑論「記得」。但「地板卡住了車輪的縫隙」不就是「摩擦力」?「不論多光滑都一定有縫隙」有沒有讓你想起物理課本上一個凹凸不平的模型,用來解釋為什麼「摩擦係數一定大於零」?我們的孩子依靠的,不是課本和記憶,而是生活中累積的物理直覺,以及判斷力。
我讓孩子跟車子相處五分鐘,來讓它們找出各種視而不見的問題,讓它們記到自己的表上(以後會和步驟表一起做成一本本子),以後的課程,就要以這個表為中心來做討論。





拆,不能說不是這堂課的重心,但除了拆鐵定還有其他的。如果在拆的同時,能帶著疑問,邊猜邊拆,我想這堂課的任務就完成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