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班級經營



數年以前,當我反覆辯證過懲罰無益於教育的任何一個層面後,我開始堅持不用懲罰作為教育的手段;兩年前,我和一些就讀大學的孩子們,一起思索過獎賞對教育可能會產生的各種影響,我們發現獎賞雖然在教學現場可以維持一種積極與和平的「狀態」,但在孩子對理解世界的興趣上可能有巨大的破壞;在那之後,我也開始努力練習擺脫自小得來慣於給孩子獎賞的習慣。過去這半年來,在想想的課堂上我和孩子們已經可以在懲罰與獎賞之外找出一個新的合作模式;我從來不給任何獎勵,孩子也不再跟我索要。想想課在禮拜四的傍晚,這時孩子們已經上了一整天的「班」了,想想課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為期兩小時的加班。而不要獎賞與懲罰,面對疲憊的孩子,該如何好好地上一堂課呢?

以這個禮拜五的新班級為例,當時有兩位孩子一直處於興奮的狀態中,不停互相打打鬧鬧,時常打斷我的教學。面對這個困難,我提醒他們:「現在他們在的場域是『上課』,如果他們要待在這,他們就得進入『上課的模式』;如果他們想玩,那就得去旁邊的房間玩,玩夠了可以再回來上課,但是他們因此而錯過的,我不會為他們重講一次。」如果他們玩樂的需求遠大於上課的需求,仍舊繼續玩樂而干擾上課的話,我便請他們到「玩樂間」去玩樂,玩夠了再回來。

這樣的方式與處罰和獎賞不同,無論是處罰或獎賞,都是一種控制的手段,其目的是「不顧孩子當下的需要,強迫他進入某一種歸順狀態」。但以上面的例子來說,我提供給孩子的是一個「選項」,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先)滿足哪個需求—上課的需求或是玩樂的需求。

給孩子選擇權、讓其練習選擇並承擔後果,是讓孩子練習掌控自己、學習為自己負責的唯一途徑。

然而,要讓孩子陷入「選擇題」中的先決條件,要得讓孩子有選項。其一,是我們將玩樂的選項開放;其二,我們要讓孩子產生「上課的需求」,得要做出一些努力:無論是課程要精彩、教育者本身受學生喜歡,都是形成孩子「上課需求」的條件之一。當然,最理想的模式,是兩者都具備,我希望能夠同時傳達知識的魅力與教育者本身的魅力。這是一場殘酷現實的戰爭,孰勝孰敗幾乎立即可見:當我們的個人魅力越高、教學能力越好、教學設計越細緻、教學內涵越豐富,孩子當下的「上課需求」就會越大。所以只要我們有把握我們設計的課程由始至終都讓孩子無法抵抗(如同線上遊戲對很多孩子的影響那般),我想教育者也不必然要成為一個受孩子喜歡的老師,但這樣的能力,需要大量而長期的教學哲學思索與教學實務經驗,畢竟不是一蹴可及的。

以前文所提的例子來說,這兩位孩子有兩次進入「玩樂間」,因為我沒有規定時間(規定時間就是處罰了,一個人的需求有多少,怎麼是他人能規定的呢?),只要求他們去「解決他們的需求」(這其實跟上個廁所沒兩樣,都是人基本需要的「解放」),他們很快地進去晃了一圈又跑出來;這樣的狀況,我解釋成:「孩子的上課需求略小於玩樂需求」,表示我當天綜合的教學表現,離理想的程度還有一段距離。

我比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幸福的,是我的班級師生比非常地低,當然,這是我為了實踐我盼望中理想教育的模式而刻意建構的教學環境。而我比家長和體制內教育者幸運的,是我不用長時間面對同樣的孩子,被迫面對孩子和自己同樣的優點和缺點。

而在一個一位老師、一位助教、六位學生的課堂上,也是一個教育者練習面對自己的好環境。給孩子選擇權、讓其練習承擔選擇的後果的同時,也是教育者練習承擔後果的好時候:當自己的教學呈現不到理想的狀況時,練習冷靜而平和地承擔孩子選擇了其他需求的結果,並化為一股不服輸的動力,卯起來設計下一個教學再回來跟孩子們(的其他需求)「比一場」,就是我理想中的教育。

留言

  1. 你有給讚美卡啊!

    回覆刪除
  2. 親愛的.我愛你.真的.何其幸運.有你.
    但.要到什麼時候你才要讓我家小毛愛上你?

    時間一秒秒滴來.一分分滴過.
    望著心肝寶貝稚嫩的容顏漸漸懂事起來,
    你可明瞭,現在的我極其徬徨?
    當初滿心以為自己游刃有餘,
    到如今已是力不從心.

    你是幹嘛住那麼遠啦.(遠目)

    回覆刪除
  3. Dear 婆婆,

    我也愛妳啊,也愛小毛,不過小毛大概不愛我。 XD

    等我把濁水溪以北的小孩搞定,就會整裝南下了...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