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等待」



文字 @ 駿逸

好朋友的好孩子的美語老師跟她說,孩子的程度領先班上的其他同學,建議她幫孩子換一個班級。換個班級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這麼一換,這位身為媽媽的朋友好不容易安排好的日常生活作息就要被打亂,孩子因換班空出來的時間,又必須另外請伴讀來陪伴,這也是多一筆開銷。她於是來問問我的意見,想聽聽我對此事可有什麼得失利弊的看法。
聽起來,這位老師應是出自一片赤誠,畢竟孩子的程度如果超過班上同學太多,孩子在課程中不免會因為缺乏挑戰性而覺得無趣;老師要照顧他,也要顧及班上其他學生的狀態,對老師也是一種壓力。

但我覺得,這其實真是一個好機會,讓孩子學習「等待的藝術」的好機會。

我們的社會老是把人生(包括教育)擺在競技場中,終點有鉅額獎金、頭前懸有蘿蔔、騎士有馬鞭、人們是馬,在場邊高高的牆上還有數字大得不像話的計分版,時時刻刻反映著場中個人的表現,他是第幾名呢?落後第一名幾圈呢?雖然誰也不知道終點在哪裡,卻知道要不停地奔跑著、超越著。

但人生真的不是如此,天上有雲、雲過去了有陽光撒下、山上有樹、樹下有斑駁的光影,我們還有詩歌、有愛、有理想跟熱情,而最重要的事,我們都有一輩子,也只有一輩子。我們有一百種以上的生活,路途中各有瑰麗的風景。但是這些畫面與聲音,這些選擇,要慢下腳步、細細品嚐才觸摸得到。

我說,如果是我的話,我會和孩子一起分析轉或不轉兩種情況的各種結果以及條件。轉的話,可能可以讓英文進步得比較快,那個班上還有一個好朋友,上課會比較開心。不轉的話,我們上課就可能會比較沒興趣,英文進步會比較慢,但是我們可以學習等待,因為等待那些比較慢的人是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我們也可以同時練習溫柔和體貼;而等待的時候可能會有些無聊沒事做,我們可以一起來想些遊戲,譬如說,我們可以偷偷觀察老師教學的方法,也可以觀察其他同學學習的方式,透過這些觀察,我們可能可以發現自己的進度比較快,是因為自己真的比較聰明,還是其實只是自己比較早開始學。我們還可以觀察自己在等待的時候的心情,我們可能會覺得很煩,覺得「你們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都不會」,而這樣的心情是怎麼來的呢?我們是真的對他們的不會生氣嗎?還是我們只是覺得很無聊很煩躁,所以隨便找個對象來指責來發洩?

當然,我也要跟孩子們說大人的困難,包括轉班就要花比較多的錢來請伴讀,也會打亂一些我們原先已經安排得很好的生活習慣,會造成哪些哪些困擾。我會藉此來說明,人生的選擇不是草率地選看起來「最爽快」的那個就可以了,很多時候有很多的原因,現實的不現實的條件,都是必須被考慮進去的。

最後,我當然要好好地說明「等待的藝術」,我會唸一本我知道的很不錯的來自法國的繪本〈我等待〉,和孩子一起細細品嚐人生中可能會有的等待時光,那些或許靜謐的、或許緩慢的、甜蜜的、興奮的、不安的、心急如焚的各種心情;當我們自己身在其中的時候,可以如何與之同在;而當我們身在其外時,又可以如何待在身在其中的親愛的他身邊,溫柔地陪伴。

但是,最後我仍舊要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哪怕他壓根沒聽懂我的熱情與擔憂,哪怕他的理由其實幼稚而愚昧,哪怕就是要犯錯了。但比起失去自主權、失去自由感、失去身而為人的被尊重感,這些成長的代價,我們都還能承受。

2008/11/1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