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想想基地] 課堂紀事 20081106

文字 @ 駿逸

今天孩子們的表現令人激賞,謝謝媽媽們,辛苦生下這麼美好的孩子們給明天。

今天的課上得很順暢。在上課前一小時,我憑藉著一絲還不清晰的靈感,在一念之差間,將第四單元〈圓不圓〉與第三單元〈用手指算術〉調換了順序,果然收到我預期中的效果。今天的課程順序似乎透露了我們的孩子們對問答式的教學模式非常喜愛,反之,孩子們對於單向敘述式的教授模式,存在著極為強烈的反感。毫無疑問地,有參與感的教學模式必然較為吸引人,但我和助教們都注意到有幾位孩子在每次轉入單向教授模式時,往往會很敏感地切入恍惚的狀態,這種可以稱得上是排斥的狀態,在其他的學習場域乃至於往後的學習場域,都是需要稍加注意以及協助的部分;這個初步的觀察,我和助教會繼續追蹤,以得到更確實的結果。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可能是因為孩子們已經累了一天還要「加班」,所以才會對於比較枯索的方式興趣缺缺。而我個人期待我的教學設計可以總是用互動式、比較吸引人的方式,我也持續往這個方面努力,畢竟課上得無聊怎麼也不能算在學習者的失誤上。

今天上的兩個單元,教學設計都在附件另外兩個word檔裡,我僅在這邊說明一些各位可以協助孩子們或是可以跟孩子們玩耍的部分。關於〈圓不圓〉的這個單元,行走坐臥之間可以跟孩子們討論什麼是圓,最好是讓孩子多說多想的機會,跟孩子對話時,請盡量用「裝傻」的方式,請盡量不要用質疑和吐槽的方式打擊孩子的信心跟興趣。這單元的最後,關於圓之「不管從哪量,最寬的地方都一樣寬」這個特性,因為實在不容易理解,孩子們此時大概還都一知半解的,若各位有時間,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這單元的最後兩三頁,但也不需急於一時,往後還會有更詳細的討論。關於〈用手指算術〉這個單元,孩子們今天學會一件了不起的事,那就是70的7唸成「七十」,而70的0是不唸的,這一點身受傳統教育的我們通常是不清楚的,至少在我帶領許多次數想讀書會的經驗裡,在接觸數學想想之前,完全沒有學員過去曾經想過或聽說過這件事情。但無論你是否想過這件事情,都虛心(或是假裝)可以請孩子教導你一番,若我們用「請教」的方式請孩子說明,孩子一般都會非常樂意有展現所學的機會,我們也達成了幫孩子複習的目的。

在這裡跟各位說明數想的一個設計概念,數想有些單元的最後兩三頁都會比較艱深,有時還會有小小的跳躍,根據我的理解,這有兩個用意,一是讓剛學完一件事情的孩子留下疑問,形成下次學習相關概念的動機;二是讓進度快的孩子「有事做」,不會覺得都很簡單。所以孩子們若在每單元的最後出現困擾,這是正常的,我建議我們只需要正向地「安慰」他:「沒關係,我們慢慢想(或是『過段時間再想想』)。」若我們用正向、開放的態度面對「一時想不通」這件事,一方面可以讓孩子逐漸擺脫「學不會(想不懂)很糟糕」的壓力,一方面可以增強孩子挑戰想不通之事的動機,可說是一舉兩得。

我們從這週開始,在每次課堂後的會議裡會對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進行討論,各位可以隨時根據你所瞭解的孩子的學習狀況提出問題,我們也期待可以有一個場合,得以向各位回饋我們所見到的關於孩子的各種狀況,包括我們的猜想、判斷以及建議。我想每月邀請各位進行一次交流會,即時地交換彼此意見,以便提供給孩子更適切的協助,請願意參加的家長回覆給我你能夠撥冗的時間。當然,若是工作繁忙,我們也可以提供書面的說明,只是難以像當面溝通這麼全面而詳盡了。

2008/11/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