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幫孩子養成習慣

有一次,我和思儀談到了「關電風扇」的事情。

士哲是個在這方面生活習慣很欠缺的人,他座位旁邊有時會有四個用過的玻璃杯,最後一個離開工作室時,也常常忘了關燈和一些小電器。我曾經提醒過他很多次,雖然多少有些效果,但還是挺差強人意。

思儀的問題,則是伴讀的家庭有類似「中心德目」之類的教育主題,而本月的中心德目是環保與節能。她覺得她似乎該配合家長的政策,但她不知道該怎麼教孩子。我:「為什麼要隨手關電扇呢?」

思儀:「省電吧!」

我:「省電又是為了什麼呢?是節能?為了讓地球多活個幾十年或是幾百年嗎?還是為了省錢呢?」

思儀:「都有吧!」

我:「那先從保護地球來看好了。這件事情有點太難,要一個才小學的孩子瞭解地球會因為他不隨手關電扇而毀滅,或者說是提早毀滅,不要說小孩很難相信,我們自己都半信半疑的。之前不是也有科學資料說,人類的生活習慣根本不是地球暖化的主要原因嗎?」

思儀:「那省錢呢?」

我:「不關電扇幾個小時,會需要多少錢,我們有認真算過嗎?會不會超過十五塊?」

我們都認真想了想,都覺得應不會超過十五塊。

我:「那我們真的想要為了這十五塊跟士哲生氣嗎?如果要請他喝個十五塊的飲料,我們應該是很願意吧?」

思儀:「可是我自己有這個習慣,我覺得很好啊。」

我:「其實我也有這個習慣。」

我們都沈默了一下。

我問:「可是我們真的覺得這個習慣很好嗎?為了這樣的習慣而生氣,而這樣的生氣一點理由的沒有。我們不真的覺得不關電扇地球會怎樣,也不真的想要跟朋友計較十五塊,那我們究竟為什麼要生氣?」

我們又沈默了。

然後我們終於發現,我們這種沒來由的氣憤,原來真的是一種「習慣」:我們學會了「隨手關燈」,也附帶學會了「對別人不隨手關燈而生氣」,因為他們的「沒習慣」,對我們的「習慣」造成了麻煩,如果在一起生活,他們不關,我們的習慣就要迫使我們去關了。

「隨手關燈」這個習慣,我們不確定對我們的人生有沒有大幫助,但「容易生氣」這個習慣,卻明顯地讓我們的人生中生氣的時候變多了,我們並不想要成為一個「愛生氣」的人。

我:「那我們真的要教給孩子這個習慣嗎?我們如果教了他這個習慣,是不是在幫他做安排,安排一個跟我們一樣的『糊里糊塗愛生氣』的生活模式?」

思儀:「那我該怎麼辦?總不能讓我跟家長唱反調吧?」

該怎麼辦呢?該怎麼辦呢?如果妳是思儀,會怎麼辦?

留言

  1. 當然要教小孩這個習慣啊
    一個人隨手可以省15元
    10個人就省150元
    1000個人就省15000元
    台電可能會因此少賺很多錢
    但地球可能會因此多活好幾年呢!!

    回覆刪除
  2. 雖然和本篇文章無關...

    我在想,如果強迫新竹某家麥當勞關了
    大家在公園吃便當
    應該可以讓地球多活一點
    也省了(大家)好多錢
    關一家不夠就關十家
    十家不夠就關一百家

    WHY NOT? 只不過是麥當勞...

    回覆刪除
  3. 我真的不太知道我對「地球」有多少的「愛」?
    也不知道這邊的留言是隨口說說?還是認真要說?

    類似的想法,
    為何不甘脆都不要用電扇讓地球多活個好幾百年?

    如果說,你將和地球,
    或說「地球將和你」一同走向毀滅?你會怎麼做?
    想到就覺得很恐怖。還是想活著的好了。

    回覆刪除
  4. 關於「關燈」或「關電扇」,
    我「覺得」,如果小孩能「看見」這個空間,
    而非隨意、任意、無覺察地在空間中移動,
    或許小孩能將這個空間和自身關連在一起。

    這裡頭或許就會有感恩或厭惡的情感生成,
    是感恩或尊敬的時候,或許就能隨手關電器了。
    或不定還會敬個禮,道再見。

    怎麼做?我也不知道。
    如果他身邊的人都這樣做,散發這樣的情感,
    他整天都接收著這樣的情感,或許就能體會了。

    回覆刪除
  5. 所以....

    那麼習慣的好與壞是從哪裡來的@_@

    回覆刪除
  6. 究竟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呢?

    討論一個習慣的道德性是沒意義的。當一個行為已經抵觸我們的道德觀時,討論不斷重複這個行為的習慣是否違背我們的道德觀,是沒有意義的。

    也就是說,要說一個習慣是「好」與「不好」、「對」或「不對」,並沒有意義。我們確定關燈可以省電,而省電是好事(可以救地球、可以省錢),但即便是這般可以救地球的「好事」,我們還是會評估做這件好事所需付出的代價(我們不太可能立刻停止正在花蓮的旅行而返家,只因為想起了台北家裡的燈忘了關)。

    所以,僅就習慣的「效益」來評估(譬如可以省多少錢、讓地球多活幾年等等),我們就姑且以效益主義的評估方式來算算看:若學會這個習慣所能造成的優點是P、負面的後果是Q、而學習所需付出的代價是R,倘若P>Q+R,那我們就可以說這是一個「有益處」的習慣了。

    在習慣這個地方,我們在教育上常常發生的問題,首要是我們只看見P(養成習慣的優點),卻忘了可能會發生的Q(負面後果)和R(學習代價);其次,則是我們總是忽略了讓小孩充分認識這些P、Q、R是怎麼得到的(有時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畢竟學會認識、評估並且建立一個判斷的公式,才是我們真正期望孩子得到的能力。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