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談認錯

如何跟孩子談認錯呢?我的建議就是:「不要談。」

當然也不是就完全不理不管。

我是這麼想這件事的:如果「知過」這檔事,是「能改」的過程,而「能改」又是為了要讓未來的生活更好、讓自己更喜歡自己,那麼在教育的步驟上,如果我們把「終點」的美好圖像好好地展現給孩子們看,難道還怕孩子們不「趨之若鶩」嗎?

故事是這樣的。妹妹哭著跑來說:「哥哥不幫我推吊床。」

我請妹妹說得更清楚些,妹妹說:「一開始是哥哥在玩吊床,哥哥說『妳幫我推,等等我就幫妳推』,但是換我玩的時候,哥哥就跑下來了。」

我重述一次她的話,確認我的理解是否正確:「妳的意思是說,哥哥本來有答應妳要幫妳推,但是換妳的時候他就跑下來了?」

孩子哽咽地點頭,我輕輕地拍撫她的背,想要接納她的難過。我說:「妳有問他為什麼不幫妳推嗎?」

這時,哥哥在旁邊插嘴:「她自己叫我走開的。」我說:「哥哥,請你等一下好嗎?等我聽妹妹說完,我再聽你說。」哥哥就安靜了下來,跑到一旁豎著耳朵,假裝在做其他的事。

我等了一會兒,想讓妹妹那本來就不是太難過的小委屈,被我的瞭解和等待化解。又過了一會兒,我問:「妳還很難過嗎?」妹妹說:「不會了。」我看見她慢慢地把淚收起來,而她自己的力量慢慢回來了。

經過妹妹的同意後,我去找哥哥談。

我請孩子過來和我一起坐在墊子上,我從背後抱著他,輕柔地把他摟進我的懷中。我已經聽過妹妹的故事了,這次我請哥哥說一遍「他的故事」。大同小異,差別是哥哥提到妹妹說:「你走開。」所以哥哥沒有履行約定而下樓來。

兩邊的故事都聽過了,我請妹妹也來到我們身邊。我對妹妹說:「哥哥說是因為你說『走開』,所以他才真的『走開』的。」妹妹說:「我說的走開,是要他從吊床上下來換我玩,不是叫他不要幫我推。」

看到這裡的你,或許跟當時的我一樣,猜到這次的衝突很有可能是因為哥哥用妹妹的這句「走開」當作理由,小小地「耍賴」了。但若是我們要用如此嚴格的標準檢驗哥哥,那我們可也別忘了,看起來無辜的妹妹,在這裡也有「隱瞞」,她隱瞞了自己說「走開」的情節。

但我不追究誰對誰錯。我說:「你們的不開心,我都懂了。我們先把這些擺在一邊,現在我們來想想,該怎麼讓大家都開心,好不好?」

我問妹妹:「那妳現在還想不想被他推?」妹妹說:「想。」我問哥哥:「那你要不要幫她推呢?」哥哥說:「剛才要,現在不想了。」我說:「可是你剛才有答應她噢,不過就算你答應了,現在不想要還是可以不要去。那你想去嗎?」哥哥想了一下,有點退縮地小聲說:「好啦。」我知道他並非真心誠意,而是因為被我「大人」的身份給威脅了,才不得不做出妥協。我摸摸他的頭,他還在我懷裡,我再次澄清:「你如果不想要,真的可以不要去。」他又想了想,這次說得很有力氣:「我要去。」

我問兩位孩子:「那你們需要我陪你們去嗎?」兩位孩子都說不用。

為了安全起見,我再問一次哥哥:「你會不甘願嗎?因為吊床有些危險,所以如果你不甘願用力地推的話,她可能會受傷噢。」

哥哥說:「可是她剛才也很大力推我。」我說:「那你這次可以輕點推她嗎?不然會很危險。以後如果有人大力推你,也請你跟他說,請他小力些,好嗎?」

哥哥點頭說好,兄妹倆自己去玩吊床去了。

我在這裡不處理哥哥的耍賴,並不是我覺得耍賴不要緊,而是我認為,在協助孩子的困難時,一次盡可能地只針對一件事情,可以讓事半而功倍。在這個例子中,我集中火力在解決孩子的情緒和糾紛,讓孩子們可以從「誤會」中彼此釐清,同時讓孩子們知道,比起追究事情的對與錯,我更重視的是「如何在未來活得更快樂、更少糾紛」。

這就是我所謂「美好的未來圖像。」如果孩子們心中都有一個「讓未來的生活更好更快樂」的想像,那我們就犯不著去憂心孩子不去追求一個更完滿更讓自己喜愛的自己了。

延伸閱讀:
孩子不認錯,怎麼辦?

留言

  1. 格主您好:
    我是ccmag雜誌的客座編輯百香綠茶
    專門探尋部落格網海中不錯的親子文章
    您這篇文章寫得很棒
    不知道可否讓ccmag線上雜誌(www.ccmag.com.tw)轉載使用
    讓更多人看見您的部落格與文章
    如果同意的話 必須要幫我簽一個同意書與提供照片
    再請您回mail給我tzu@vl.com.tw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