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冬日,竹東生活營第一次,紀錄(活動介紹)

日期:2014.1.27 ~ 2014.1.29
成員:6位教育者(駿逸、毓惠、琦琦、博霖、灼倩、雅欣),16位孩子
地點:竹東


這次營隊的紀錄分成活動介紹跟教育事件,各位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收看。


活動結構說明


很久很久以前,我曾經和一群年輕人,共同構思了一個現在看來仍舊有點匪夷所思的夏令營。在那個夏令營裡,沒有「時間」。

早上起床,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要開始幹嘛。大家依照自己的需求起床,依照自己的需求吃早餐。時光靜靜流動,終於每一個人都準備好要開始做點什麼的時候,主持活動的人就會出現,開始上午的活動。

活動活動,餓了,午餐端出來,大家就拼命吃拼命吃,吃飽了,散步的散步,玩耍的玩耍,談天的談天,睡覺的睡覺。下午,直到每一個人都準備好要開始做點什麼的時候,主持活動的人就會出現,開始下午的活動。

活動活動,餓了吃,累了休息,休息夠了,就開始活動或工作。所有人都累了,我們就回到房間,好好睡覺。

如是五日。

生活營,就是從這樣的構想裡脫胎而出的。

我們沒有時間表,只有大致的順序。我們沒有非得要做的事,只有想做的事。
每天早上,我們會先召開一次晨間會議。這個會議有兩個主題,一是選擇個人要負責的生活工作,二是選擇個人要投入的專題工作。

生活工作,包括做菜、做點心、每日公共空間的打掃、餐後廚具的清潔等等;而專題工作,則是介紹每日大人們所準備、設計的專題課程或活動,讓孩子們自由選擇想要投入的項目。

前面曾經提過,在這裡,每一個人都可以「拒絕投入不想投入的活動」。如果不想投入專題工作,那就自己安排時間吧。睡覺也可以,躺著發呆也可以,都是你自己的決定。

然而,如果不想投入生活工作呢?


食物、點心並不會平白無故地生出來;滿的垃圾桶也不會無緣無故地變空;油膩了的鍋子,也不會在下一餐之前變得清潔溜溜。然而,如果有一個人選擇不想要做這些生活工作,那當然也是應該被尊重的,只是他就不能吃大家煮的食物(大概要另外買吧)、不能上這裡的廁所(也是可以去外面借)。

這樣的邏輯有些粗糙,在某些情況下其實是不適用的。

譬如說,有一位孩子臨時手指受傷了,於是她就不能履行洗碗的承諾。也有可能,有孩子習慣於被安排或命令,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可以拒絕;或者他免不了會擔心,拒絕會不會帶來什麼可怕或麻煩的後果。

這都是有可能的,而我們試圖與孩子建立彼此信任的關係,讓孩子們能夠在有困難的時候,提出來跟我們討論。

像是第三天,有位孩子選擇要煮飯,但他又很想要參加足壘球的專題活動。他來找我商量:「我好想玩足壘球唷,可是我得要去煮飯。」我:「那不然你跟煮飯的大人商量一下,能不能讓你盡快多做一點工作,這樣你就可以早點出來玩?」他去找煮飯的大人商量,不但成功履行了他的義務,也達成了他的願望。


做菜

三天裡,每一位孩子至少要負責準備一餐。過夜的孩子可以選擇晚餐,沒過夜的孩子,就只能選擇午餐了。


對某些孩子來說,切菜是「全新」的事。對大人來說,陪孩子切菜,是令人神經緊繃的事。


不過,一次兩次的練習之後,孩子們逐漸熟練自己的身體、逐漸熟悉刀子,慢慢地掌握整個切菜的動作。


洗菜跟炒菜也是「新」的事情。有些孩子覺得十分有趣,每一餐的工作都來報到。


第一天的午餐,是咖哩飯和青菜。


第二天中午是蔬菜雞肉燉飯和玉米濃湯。


第三天中午是滷肉飯、燙青菜和味增湯。


比起需要辛苦準備的正餐,點心顯得更像是遊戲。


無論是揉麵粉,或是將麵糊倒進熱熱的煎鍋上,對孩子來說都很有樂趣。

而且,有很多的砂糖可以偷吃。


我們的點心是玫瑰饅頭、銅鑼燒跟紅豆湯。


遊樂園


這次的活動場地,是一個歇業的幼稚園。中等大小的庭院裡,有鞦韆和兩座攀爬型的遊樂器材。鞦韆還是堪用的,攀爬器材的繩子卻太過老化,有的都已經斷了。


斷了的攀爬器材可以做什麼呢?我集合了一群平日上過一點點木工課的小二孩子。


以及這位曾在木工營完成一張小桌子的木工大師,展開我們的工作。


也有從未摸過鋸子的孩子,在大師跟我的指導之下,首次嘗試木工。


經過一個早上、一個下午的辛勤工作,我們完工了!


開球儀式,由博霖首投。


每一個人衡量自己的能力,自己決定適當的距離。


至於另外一個攀爬器材,由一群小蜜蜂似的孩子負責改造。


助教阿灼陪他們一起搭建一個基地。有別於先畫好設計圖再按圖施工的方法,我們有點隨性地一邊設計一邊施工。這個人覺得應該加上點顏色,就拿出水彩開始畫;那個人突然想到可以做個門,就提出來大家一起想辦法。


完工的基地,在太陽下顯得溫暖靜謐。

然而,卻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任意進入遊樂園、使用遊樂園的設備。遊樂園設計施工的孩子們共同制定了進入遊樂園的條件:(1)曾經參與遊樂園的建造(2)曾經對大家有所貢獻,例如煮飯(3)在某個領域裡有大師的程度,並且願意表演給大家看,例如溜溜球大師

符合上述資格者,可以自製識別證,找管理員仔仔認證簽名後,就可以自由使用遊樂員的器材了。


足壘球


因為有中等大小的庭院,跟很好很好的陽光,在院子裡玩足壘球,就成了一種享受。

我們的孩子裡,有的很會玩,有的很不會。即使同樣是小二的孩子,有的孩子在家裡會對著牆壁練投球,有的孩子丟起球來還有點同手同腳。因為是那麼競爭的遊戲,第一天,我們只有擅長的孩子敢投入這個活動。


到了第二天,原來坐在一旁觀望的男孩女孩們,也都加入了。


在這個遊戲裡,發生了好多好多事情。

有人在輸贏上爭執不休;也有人放下一時的勝負,花上好多力氣陪著不會的人練習。有人在領先時志得意滿極盡嘲諷他人之能事,讓對手不願再跟他一起遊戲;也有人在失敗中喪志頹坐在地,花了好些力氣才重新又站起來加入遊戲。

一位孩子踢了個接殺球,垂頭喪氣地走回來,蹲在本壘旁邊眼睛裡泛著淚,嚷著「不玩了」。我已經記不得這是他這場比賽裡第幾次這樣挫折了。

我問他:「有兩種人,一種是被接殺了還能笑嘻嘻的繼續玩,一種是被接殺了就蹲在地上沒辦法再繼續了。你想當哪一種?」
他毫不猶豫地說:「第二種。」
我:「嗯,我知道很難,我有時候也做不到。一起加油吧。」


溜溜球


溜溜球是博霖帶來的主題活動,一共有三個部分,分別是檢定、研究跟競賽。


第一天,博霖就用海報清楚地表達了他想要傳授的幾個溜溜球招式,並且列出檢定的標準,讓孩子們在練習時有參考的方向感。具備第四級檢定資格的孩子,可以報名第三天下午的溜溜球大賽。

這個溜溜球大賽跟一般大賽稍微不同的地方,是這個大賽沒有獎品,得勝者也不會被表揚。我們沒有特別強調這個,有趣的是,從頭到尾也沒有孩子提起這些事情。


第二天早上,博霖的專題是溜溜球研究。有五六位孩子聚在博霖面前,聚精會神地和博霖討論「為什麼溜溜球會空轉?」「為什麼有時候會沒辦法把溜溜球拉起來?」

晚上開會時,博霖提起孩子們高昂的學習動機。他認為,孩子能夠這麼有興趣,很可能是因為他們要研究的問題,正好是孩子們需要面對的問題。只瞭解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技巧,對這些孩子來說顯然並不足夠。他們也飢渴地想要知道,是什麼造成他們的困境。

從經驗出發,讓孩子們自然地遭逢困境,於是他們就有求知的慾望。這或許是讓孩子們願意主動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


第三天下午,溜溜球大賽在滿場觀眾的加油聲中展開。


當溜溜球被擲出參賽者的手上時,觀眾若不是在大聲幫忙讀秒,就是屏氣凝神地等待參賽者準備收手的那一個瞬間。

像是足壘球,或是桌遊,以及任何一樣競賽的遊戲,終究有個勝負。


在緊張的比賽裡,有人緊張得咬指甲,有人遮住眼睛不敢看。


有人表現失常,沒有發揮出實力,而黯然淚下。

結束了,我們陪在落敗者身邊,也為勝利者簡單地祝賀。

結束了,我想孩子們若是還願意拿起溜溜球,那大概不是為了下一場比賽,而只是為了追求一個更熟練溜溜球的自己。


創作

在三天的各項專題裡,我們有兩個小型的創作活動。


一個是阿灼帶來的「變種馬卡龍」。


孩子們用麵粉加上特殊的配方,讓麵粉能夠塑形之後硬化。


就可以依照孩子們的想法,做成各自不同的鑰匙圈。


另一個活動,是用粉筆畫牆壁。

孩子們在建築物外的小巷子裡,將外牆畫得滿滿的。這麼大的一張畫布,畫起來想必十分過癮。


桌遊


在這裡,有很多打開一套桌遊的時機。像是早上起床或吃完飯的空檔,或是覺得正在參與的活動很無趣時。


在這些孩子裡,有的孩子有參加平日的桌遊課,有的孩子曾經參加過暑假或假日的桌遊營。因為大人們總是沒有空教他們,為了有足夠的玩伴,孩子們也被迫要負起互相傳授的工作。

讓我意外的是,幾天下來我完全沒有接到任何一件有關於桌遊的申訴。


竹東生活營 戶外小記(作者:毓惠)

第一天~上午「廖家三合院」,下午「蕭如松藝術園區」


「廖家三合院」

我們走到隔壁的三合院,說了一百多年前廖家祖先從桃園過來這邊開墾並且搬石頭蓋地基、運磚塊蓋屋子的故事;我們研究了這個三合院的左護龍、右護龍各有幾個門、可能有幾個房間,想像著鼎盛時期最多住了五十幾人的景況。也看了大門上方「武威士第」的匾額和兩旁的對聯,還有傳統建築的石刻和雕花等等。

孩子們對於像以前的孩子那樣在中間的「稻埕」(或稱「門口庭」)玩耍也很有興趣:先是和曬衣架下方的小黑狗覥靦地互相認識,兩造都又想跟對方玩、又有點怕怕(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的心情,在我教了他們蹲下還有伸出手安靜等待之後,慢慢地開始有了互動。然後又玩了跳橡皮筋和飛盤,在陽光下孩子開始熱得脫下外套,也開始綻開了笑容。

兩兄弟對於丟飛盤頗有架勢,但還是花了一陣子摸索才找到能夠準確丟給對方的方法,其間也發明了滾地的新玩法、也有弄到樹上要拿長竿子弄下來的有驚無險。長橡皮筋則是我小時候和朋友玩耍的美好回憶,而這次的女孩喜歡跳高、當跳繩用,男孩也發明了繞圈圈甩等創新玩法,頗有趣味。


「蕭如松藝術園區」

我們一行七人(五位小孩兩位大人)在超級好天氣的豔陽下,從教室出發,經過了長長的竹東市區,要去拜訪毓惠口中的(一位住在竹東的)「畫家的家」。

途中我們經過了 一間小小水族館、一間很特別的「瓦當人文書屋」(但中午休息沒開店),然後在雙胞胎兄弟的認真研究地圖中,終於走到了算是中繼點的「竹東高中」。有兩位孩子開始喊熱和累,不想繼續走路。我們提議了幾個方法,也確認了不想走的孩子是不是還想去目的地(他們想),最後決定在 7-eleven 稍事休息。這同樣的十分鐘,對於很想趕快到達的三位孩子來說,實在是很難耐的長時間等待;但對於不想再繼續走路的兩位孩子來說,則是怎麼也不夠的短短休息。而我們這個臨時成軍的小團體,也就在這樣的不同需求下,磨練著彼此 “看見” 甚至 “照顧” 別人需求的能力,也練習著自己願意做出多大程度地讓步或妥協,讓大家能共同完成這趟小小旅行。

休息後我們重新出發,在終於找到了地圖上藝術園區附近的「惠昌街」以後,又在小小巷弄中迷路了一下子,才到了藝術園區的大門口。在小小的門後面,是大片的草坪,和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築與庭園。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奔入院子,在畫家舊住家的前面草坪桌椅上,開始了自己的畫畫。立倫發現了自己背包中不小心帶來了許多小包裝的餅乾,也很阿沙力地分享給所有的孩子,我們就很開心地一面野餐、一面畫自己喜歡的甲蟲、或是寫生,或是在前廊的躺椅上,享受著悠閒的午後時光。立倫很有興趣地研究了畫家的名字(雖然不小心忘記又要重新問一次),我們也研究了那張畫家描繪自己居家景況的畫,還有庭院中松樹那有點刺刺的針葉。

在長長的走路後有了充足的休息與能量補充,孩子恢復了元氣後,我們就開始到一間擺滿了蕭如松的畫作之展覽間,探索這位住在竹東、已過世的畫家,包括了他的生平,以及透過他心的眼睛來看到的世界。



最後,我們則在這片有著舊時巷弄的小園區,玩起了跑步與抓迷藏的遊戲。





小小的園區有許多地方可以躲藏,小孩玩到不想回家呢~

在回程的路上,孩子走得比來時更快,還在竹東國小的遊樂區玩了一下。只要是有得玩,孩子的體力永遠都像是源源不絕呢!


第二天下午:大鄉自然步道 研究路之入口處 樹屋與繩索橋

因為生活營所在的大鄉里,在七、八年前有一群當地的小孩和有意願協助的叔叔伯伯一起合力搭建了樹屋,以及和樹屋相連的繩索橋,去過的孩子都覺得很刺激很好玩;而且距離不遠(走路大約20~30分鐘會到),所以我很想介紹給喜愛戶外活動的孩子們。

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去找昆蟲的雙胞胎兄弟,和猶豫著 “又想做布丁、又想去樹屋” 的兩位女孩(原本我請她們做抉擇,但後來做布丁可以很快所以等她們做完才出發),再加上一位想跟好朋友多相處而臨時起意的小女孩,就組成了我們這次的探險隊。

也許是兩兄弟等的太久了不太高興,也或許是什麼我所不知道的原因,在剛出發的時候就有了一場男生和女生之間的小小爭執~一開始只是其中一位小女生被男生說「你這樣很吵耶,我覺得很煩」,然後女生幫女生說話,男生幫男生說話,就變成了互相嗆聲的局面。於是我們在土地公廟前停下來,我試著幫他們把意思翻譯成比較不傷人的話語,情況沒有越演越烈,但一時片刻似乎也無法完全平息,似乎他們爭執的事情並不是重點,而是鬥嘴變成了好玩的事情,又或是集體對外的需要反而讓三個女生之間更加緊密。

於是我們只好暫時分成兩組,我和兩位男生走前面,灼倩和三個女生走後面,在馬路邊一前一後地走到了研究路。轉進巷子後,沿著有畫上長頸鹿作為指標的電線杆,大家數著 “第三隻” 、 “第四隻”、、、然後就走到了樹屋。在中途的時候,小婷有一小段路跟不上前面四位因興奮而跑得很快的孩子,有點心急的樣子但又逞強地說 “我不喜歡走太快!”;我則陪著她慢慢走,並分享著有時候走慢也可以發現別人沒發現到的景物呢。她看起來有比較釋懷了一些,我們就一起發現了路旁的超級大高麗菜,還有用樹枝和水管搭建的遮蔭棚。

到達樹屋後,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爬上樹屋探險,小婷和小甜則稍微觀察了一陣子,準備好了之後才開始挑戰。(這時候男女生的爭執已經看不出來了)

這次我們也帶了圖畫紙和畫筆,在樹屋上開始畫畫。小婷畫了眼中所見的吊橋、和橋對面的竹子叢,小羽則畫了微笑的太陽和長滿了葉子的樹屋。



我們還研究了這個樹屋是如何蓋才能穩固地做落在樹上:



也在樹屋遇見了幾隻螞蟻小兵,和蚊子大軍。最後就在 “期待著回去就能吃到做好了的布丁” 心情中,大夥兒很快速地就走回到了基地。


所有照片: http://ppt.cc/j9~v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