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觀點 ] 20090519 荒野演講



昨天去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演講,講題是「和孩子更親密」。

這是新竹荒野夏令營工作人員培訓的系列課程之一,根據全程參與的小夫的說法,前兩堂課的出席率都挺高的,有四十多人,昨天到場的有二十幾人。小夫說:「收視率很差。」不知道是不是上次演講沒喝咖啡導致胡言亂語、使得大家缺乏信心的關係,真傷腦筋。哈哈。簡單地開了場,我邀請大家討論「親密時刻的條件」,大家說了些,包括真誠、一致、無條件接納、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等等。很妙,大家討論出來的,與人本心理學倡議者Rogers的建議相當雷同。

討論的過程中,「打小孩,還能不能親密?」的問題被提出來,有人認為只要「打得有原則」,等小孩長大之後、知道是非之後,仍舊可以和教育者親密;然而席間有「已經長大了」的小孩,卻以自身的經驗表達不以為然的心情。也有人說,當小孩知道自己錯了的時候,打與被打的人都可以「很坦然很平靜」,有些人同意,也有些人不以為然地搖頭。

我說:「我現在不準備說服你,也不準備被你說服,也不想讓你們彼此說服。」這話是真的。如果在當下的是「過去的我們」而不是「現在的我們」,我們誰也別想說服誰。能和過去的自己對話的,只有現在的自己。

我們的成長經歷是沈重的,在軍國主義、威權主義、獨裁主義的環境中長大,過去的我們會僵固執著於那些我們從來不曾細想的教條,這是無可避免的。但我們若是無法認清孩子的未來是我們永遠也搆不著看不到的遠方,而堅持孩子得用過去我們長大的方式長大,那也無妨,我知道世界就該有千百種風貌。

但我還是為了孩子們心疼,方法有這麼多,我們竟然放棄追尋更好的那種。

我舉了兩個過去和小孩相處的例子,想說明「被理解」對孩子來說有多麼重要;又舉了兩個例子,想說明「快又有效」的方法通常都有令人心驚的副作用。

不知不覺也說了近兩個小時。但關於教育這樣的題目,我其實有很多想說,卻又沒什麼好說的。無論你現在在用什麼方法,只要你不放棄追尋更好的那一種,我們就是一樣的了。關於那些技術、那些方法、那些設計,都是花絮而已,並不那麼重要的。

結束後,有個女孩來和我討論一個問題,我之前也有和孩子談過。若妳有看到這裡,下面這篇文章希望對妳有些幫助。
親子關係、性、偷騎車

以下是演講中所提到部分故事的文字記錄。

《我們》
撒烏瓦知第一日 by 小夫
撒烏瓦知第二日 by 小夫
天文梯故事
96年寒森自旅梯的寶物
聽明天的歌
練習「等待」

留言

  1. 昨天去聽了你的演講----第一次踏進荒野保護協會----人有時真奇怪!我娘家就在相隔二條巷不遠的距離,可是我卻從不曾有想進去的慾望,而今天,因為想多認識你的親子教育觀點,我意外得知了這場演講,而有機會進了荒野協會的辦公室!真是蠻奇妙的機緣!!

    以上是題外話啦!我其實是想就昨天的主題談談自己的感覺!

    昨晚去聽你演講前,女兒剛好要上小提琴課,她去上課前,突然有些不悅的說:「馬麻,我不想學小提琴了!」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就是不想學了嘛!好累喔!」因為上課時間就快到了,我沒法多談,只有暫時鼓勵她說:「可是妳拉的那首綠袖子好好聽喔!馬麻聽了都好感動耶!」她沒說話,但是表情緩和了一些!我又說:「我知道學這個很辛苦,不過,等你再學了一陣子,會拉更多好聽的曲子,妳會覺得更有成就感喔!」最後她對我點了點頭,還算平和的去上課了!

    你昨天的演講中,談到親密,我自認和孩子有充足的親密感,但我也知道自己有時會因忙碌、不耐煩、高期望等等因素,破壞了彼此的親密,雖然短時間又會恢復,但,我常會在上班期間或孩子不在身邊時,異常心疼的後悔自己對她的態度!

    她的小提琴到底該不該繼續學?目前答案尚未確定!不過還是要再探討一下她真正不想學的原因!才能解開她的心結!我說她拉綠袖子的琴音感動了我,是千真萬確的!不知這真心話是否能讓孩子接收到而觸動到她的心?

    但是,你昨天最後冒出的那句話----「有一個絕招:任何一件你想叫小孩做的事,問問自己:你會不會叫大人做?」----讓我不禁自問:我在勉強孩子做她不喜歡的事嗎?可是,她拉琴拉得這這麼好聽!我用自己的感動鼓勵她,算是勉強她嗎?我迷惑了!

    回覆刪除
  2. Dear 華真,

    我還在猜妳怎麼知道這訊息呢。見到妳到現場,真令我驚喜。

    聽妳說妳溫柔地和孩子談關於孩子的困難,我覺得真好。

    關於妳的問題,我是這樣想的:
    期望與強迫是不同的。我們知道期望有時會落空,強迫卻容不得對方討論與拒絕,甚至容不得對方「做不到」。

    我們接受其他成人個體的拒絕,因為我們知道他們的人生是他們的,他們得以選擇並且承受,即便我們喜歡他們這樣那樣,他們的人生也沒有討好或順應我們的義務。但若他們喜歡我們,他們有時便會想要讓我們喜悅,他們也許會因為我們的期待而重新做選擇。這樣的過程裡,所有的人都是喜悅的:喜歡我們而重新做選擇的人,因為讓我們喜悅而喜悅;我們因為他們的喜歡而喜悅。這其中只有愛與接納,沒有強迫。

    如果我們接受孩子們的拒絕,我們接受她因為某個原因而不想讓她的人生裡有那樣東西,我們接受孩子們的人生有時終究不會如我們所想像,那就算不得是強迫。

    如果我們不強(逼),也不(脅)迫。

    最後,如果我們真的喜歡小孩做某件事情,我想如妳這般向孩子表達我們真誠的喜歡,是最棒也最適當的事。熟習一項技藝,無論是寫作、樂器或其他,其目的若不是很私人的(例如將其視為一條自我完整的途徑),便只剩下「使人感動」這個附加價值。私人的理由我們無法強加(但可以展現),但孩子或許願意為我們的感動而多思索一些。

    若我答得不夠清楚,請再追問我。 :)

    回覆刪除
  3. 謝謝你的分享!我衷心期望自己總是能溫柔的與孩子溝通!

    另外:前幾天收到一封轉寄的e-mail,看完後,我幾乎哽咽了....想請你也看一看!(因篇幅較長,我直接寄至你的e-mail)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