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合培力班 ] 20090515



有一次品超跟孩子玩「海盜牌」的時候,孩子一直想改規則,他總覺得某種方式「對自己有利」。品超靈機一動,就讓規則成為可變動的,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有同樣的條件,也就是「你可以,我也可以」。那一次玩下來,品超發現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變得柔軟了」。當規則出現了可以依自己設想變動的空間時,這整件事情對孩子來說似乎就不再是死板板的競爭,遊戲「活了起來」,孩子在其中開始思考、決定並且練習承擔其結果,孩子似乎在那片刻就「成為一個人」,有思想、有判斷,並且生機勃勃。

心理學上有「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這個概念,這個實驗把一隻正常的狗放進無可避免的規則中—在一個實驗裡,是有預告的電擊。在實驗的初期,這隻狗會在預告來臨之時,採取各種牠想得到的對策,包括攻擊性、焦慮、吠叫、碰這碰吶等等種種行為,嘗試取躲避將隨著預告而來的電擊。但無論牠怎麼做,電擊終究會在預告之後來臨。就這麼一段時間之後,這隻狗終於知道無論牠怎麼做,「規則」是不可變動的,牠終於在(他人安排的)命運之下低頭,在預告來臨之時,冷漠而無動於衷地等待電擊。

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總是認為再也沒有什麼比「給孩子決定的空間」更為重要的教育事件了,當一個人心如槁木行如死灰,我們究竟還在談什麼競爭力?究竟還想規劃什麼人生的美好藍圖?

當孩子們退後的時候,他需要的是空間、理解以及有技巧的陪伴,而不是更多更大的「為你好」計畫。回想我當初一意孤行地為孩子們規劃的複雜課程,現在才知道品超的嘗試提醒了我這件我一不小心又忘了的事。願我再次迷失之時,還有品超這樣的人物在身邊。

這次課堂,我們第一次玩海盜牌,我找到了三個孩子一起。孩子們不太會玩,我覺得一邊講解,一邊仿效品超的作法,看看孩子們能不能有什麼火花。根據我們這幾週的觀察,三位孩子都不太會面對「輸」的感覺,不過在這幾週的陪伴過後,我們發現有兩三位孩子有長足的進展,特別是其中一位,他從一開始完全不敢接觸有輸贏的遊戲,到這次主動要參加有輸贏的遊戲,讓我們覺得很開心也很有信心。

從孩子協商規則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的考慮很周詳,對一個規則的得失,他們可能糊塗一時,但在很簡單的提醒之後,他們馬上就會發現不對勁,立刻採取進一步的修正。我這時才發現,孩子在遊戲上的表現常常不如大人,很可能是因為孩子對語言或文字的掌握能力不如大人,而非孩子在「算計(或計算)」上的能力不如大人。一旦我們給孩子以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決定規則的權力,甚至只要給他們參與「制訂規則」的過程,他們的表現就很可能不輸給大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