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合主題課 ] 20090501 博觀班

沈浸在上禮拜的美好回憶不願醒來,這次我足足花了一天半的時間,來構思與設計課程,想要延續上次的「高峰經驗」。

今天我想跟孩子們講的是「生物圈」。汲取之前設計生物演化史的經驗,這次在設計生物圈的教學模式上,就相對省了不少時間,我得以花更多時間在斟酌如何貼近孩子的直觀經驗,從孩子已經有的量感(自己的身高、9樓的高度)開始,去慢慢想像、感覺整個地球的大小(從800km外的散逸層,到距地表6300km下的地核中心)。我將整個「高度量感」的「縮小」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以「看得見」的方式具體呈現在孩子面前,期望能建立孩子不斷裂的具體感。第一階段由孩子的身高開始,到上課地點的9樓,接著到孩子們大都有去過的十八尖山,最後則是赫赫有名的101大樓。第二階段,從孩子已經「有感覺」的101大樓開始,把生物圈範圍內的幾個特殊標的的相對海拔高度列出來供孩子比對,譬如馬里亞那海溝、台灣海峽、珠穆朗瑪峰等等。第三階段,從生物圈(約是海平面正負11km)開始,進入整個地球的垂直結構。至此為止,孩子們對人類活動與生活空間在整個地球上所佔有的範圍,有了一定的認識—這認識是具體的「感覺」,而非冰冷冷的數字。

接著孩子們開始嘗試排列下列生物或人造器物的海拔高度:最高的小學、抹香鯨、深海魚類、飛機、人造衛星、犛牛、黑白兀鷲;這是進入生物圈這個話題的前導活動。之後,我向孩子們介紹生物圈二號(Biosphere)的實驗結果,以此和孩子們談人類科技在「人造生物圈」這項研究上的進展,並藉以延續上週的課程,討論人類生活與環境之間的對立關係。

這次上課我安排了一個好玩的議題:資訊不對稱。我在把上面這些課程進度都上完之後,對孩子們說:「我現在要跟你們說今天課程到此為止最重要的一件事。」這招已經跟孩子們有一定的默契,大多情況下,都可以讓孩子們開始集中。我稍等了一會兒,慢慢地說:「我剛才說的東西,包括那些給你們的數字,都不一定是真的。」

孩子們瞪大了眼睛看我,像是目睹了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平心而論,若是我聽了一個半小時的演講,台上的講師在最後大搖大擺地說:「我剛才講的,其實我都不太確定是不是真的啦。」我還真會有衝上去扁他一頓的衝動。

還好,孩子的心靈遠比我這個飽受「知識萬歲」意識型態荼毒數十年的老心靈要寬廣豪邁。一陣靜默之後,一個孩子兩眼放光地說:「本來就是啊,搞不好有新的東西後來被發現!」這真是一個好想法,我大力贊成。另一個孩子滿臉興奮,臉紅紅地說:「我要回去查!」多好,這是多少教育者夢寐以求能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求學態度。

我又說:「你們說的都很有道理,不過我還有別的意思。」我舉了地動說與地心說為例,向孩子們解釋「我們現在以為對的事情,不見得是對的。」有一兩個孩子很執著於「知識」本身,他們堅決地認定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即便他們根本搞不清楚星體之間的運動是怎麼回事。我問他:「你有看過嗎?」他說:「書上說的。」我又問:「書上說的一定是對的嗎?」我們花了一點時間討論地球的自轉:「如果地球一直在轉,那我們跳起來然後落地,不是應該落在不一樣的地方嗎?」孩子們於是陷入迷惘與好奇之中;我知道這樣的狀態是人生中最有力量的時刻,正是因為不解與不甘,人們醉心沈浸在懷疑與辯證的交替過程中,於是這類人們的心靈飽滿充盈,人類的文明也不斷累積。

「我希望你們可以成為有判斷力的人。」這便是我對孩子們最深切的期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