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23 週三社會課 / 公民活動的參與觀察

今天有民眾舉辦「割闌尾」活動,我決定把原訂的「媒體識讀02」往後順延,先把握這次帶孩子們去參與觀察的機會。

在出發前半小時,我跟孩子們說明這群人的意圖:「要求國民黨籍立委脫離黨意,回應民意」。


群眾的訴求有其背景。以上面這張圖來看,國民黨籍的立委有半數左右都不曾脫黨投票,而民進黨的立委也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立委,不曾脫黨投票。

而新竹市立委呂學璋的脫黨投票數據是1/342。也就是說,在342次有效投票裡,他只有一次脫黨投票。(資料出處)這些人不相信,新竹市民的需求跟國民黨的願望總是一致的。他們認為,如果立委表現的方式僅僅是黨的意志,而不能代表地方選民的訴求,那麼要求立委改變他們的做法,就是應行之事。而如果立委執意不肯改變,他們認為罷免立委就是應該被考慮的選項。

有了上述對這場公民活動其訴求的瞭解,我們分別坐兩位好朋友特地來支援接送的車,出發前往巨城,參與觀察這場公民活動。


在這場參與式觀察裡,我要求孩子們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
1. 其他人是如何看待這場遊行?
2. 一個合格的立委,應該怎麼回應這些包圍他服務處的民眾?

孩子們跟著人群行走,一直到呂學璋的服務處。有的孩子手上拿了一疊傳單,有的孩子跟著喊口號,有的孩子跟著主持人的邀請,將傳單摺成紙飛機,想要射進服務處。


我問他們:「你們如果喊口號、發傳單、將傳單摺成飛機射進服務處,你們就是在參加這個活動;如果你們沒做這些事,那我們還算是在上課。你們剛才看到了,警察舉起了『警告違法』的牌子,如果你們參加活動,那表示你們可能會被警察當成犯法的人。你們準備好了嗎?你們的父母準備好了嗎?」

本來跟著群眾興致勃勃地摺紙飛機的孩子,一個個都冷靜下來,正確認識到這不是一場遊戲,而是可能要付出代價的「公民行動」。

呂學璋沒有出來,群眾解散了。沒有肢體衝突,甚至也沒有什麼口角。

回程,我問同車的小一孩子:「這是你第一次到抗議的現場嗎?」
寡言的他,點點頭。
我:「你覺得今天可怕嗎?」
他搖搖頭。
我:「你本來覺得會可怕嗎?」
他點點頭。
我:「你的意思是說,你本來覺得抗議很可怕,但今天你不覺得很可怕?」
他點點頭。
我:「那你覺得他們會很討厭,或者做得不對嗎?」
他說:「我還不知道。」

我心想,「這樣就夠了」。很夠了。至少有一個孩子知道,對政府表達訴求,不是可怕的事。

回到工作室,我請孩子們試著回答我請他們想的問題。

我:你們覺得路人怎麼看這些人?
小孩:我有看到有人把傳單撕毀。
我:你覺得不能這樣嗎?
小孩:不能。
我:為什麼?如果有人發廣告,你也有可能會撕掉或丟掉啊。
小孩:那不一樣。
我:哪裡不一樣?
小孩:這個傳單是關於...關於法律的...是關於大家的事情,廣告是買的人跟賣的人的事情。
我:你的意思是說,關於大家的事情,就不能隨便撕掉?
小孩:對,他至少要看過。他也是大家啊,所以他至少要看懂。

我:那麼,一個合格的立委,應該怎麼面對今天來他的服務處表達意見的群眾?
孩1:站出來同意群眾的意見。
孩2:至少要出來說一些話。
我:為什麼一定得要同意?他不能不同意嗎?
孩1:他可以不同意,但他要解釋他為什麼不同意。
孩2:他同意的話,也要解釋為什麼同意。
我:為什麼?他都同意啦,為什麼不能說「我同意」就好了?
孩1:他不能為了想要讓大家趕快解散,就隨便同意,這可能是在騙人。
孩2:他不能因為大家叫他同意,他就同意。
我:為什麼?
孩2:因為還有其他人啊,對這些人有好處,可能會對其他人有壞處。
孩1:他要幫大家想清楚。
我:你們的意思是說,立法委員應該要幫「各種人」想清楚?
孩12:對。

聽完孩子們的想法,我覺得非常感慨。

這兩位小孩分別是小二跟小三。

我實在非常好奇,這兩位小孩說起來彷彿天經地義的事,為什麼對許多人來說這麼遙遠?

為什麼有人會認為「投給立委,就交給立委決定就好了」?為什麼有人會認為「你如果不滿意立委的表現,四年後投給別人不就好了」?

如果這兩位小孩不是特例,那我們的國民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會把小孩本來擁有的東西,逐漸消滅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