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聖賢,夠了就好



許多教養文章會用這樣的方式談事情:「如果你A了,小孩恐怕就會B,那就CC了。」我以前也蠻常這樣寫的,我猜我現在偶爾也會不經意地使用這樣的說法。然而,由於真的生養了小孩,在長長又常常的日常生活裡,經歷了許多與小孩的拉鋸與緊張,再加上被Anye和小B這兩位大師,以及小美這位與我不同風格的實踐者的影響,使我對於這種線性的表述方式,感到越來越不對勁。

首先,人是非常複雜的,世界也是,即使在納粹集中營那樣的環境中,也能催生出像Fromm這樣對人性充滿關懷的智者。「如果…恐怕…那就」這種語法,恐怕把「人」與「世界」都給簡化了。(同樣的,那些保證「如果你做了某事,小孩就會長得多好」的文章,也有同樣的問題。)

再來,這種「非對即錯」的表述法,很容易造成父母的緊張與自責。Winnicott提倡「good enough parents」這個概念,在對錯與好壞之間,劃出「夠了」的模糊空間。


※累了就要休息,偶爾偷點懶,還是「夠好」的。

「人非聖賢,夠了就好。」這才是生而為人的真實生活樣貌。
「夠好媽媽」、「夠好爸爸」們,別把自己逼得太緊了。

註:若是不知道Fromm和Winnicott是何人,請花點時間google,值得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