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 2012夏日活動,旅行文學


跨越「藩籬」,走入不習慣的環境裡,有時能夠得到難以想像的體驗。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多難,長大了的我們,都知道。



課程資訊:http://blog.roodo.com/edu_genelu/archives/20064856.html
成員:12人。小孩兒8人,大人4人。助教憶涵、阿健,獨立教育者士哲、駿逸。

教學設計:士哲、駿逸、憶涵、阿健;文字、攝影紀錄:駿逸
從新竹出發往菁桐的路上,有一段十分漫長的車程。孩子們將有長長的空白時間,要自己填滿它。有的孩子能夠享受窗外的風景,有的孩子拿出事先準備的玩具與書本,有的孩子開心聊天,有的孩子悶著頭睡覺。

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可以透過孩子們對自己的安排,看見孩子們日常看世界的方向,也大致能猜中孩子們對旅行的想像——那也是孩子心中那道「藩籬」的所在。

試著跨越它,哪怕只是一點點,是我們這次活動對孩子和自己的期待。


從車站走到民宿,這一個斜坡我走過將近十次了。但每次和不同的孩子拎著行李走下這個斜坡,都懷抱著不同的期待與緊張。

「等會兒的教案要這樣嗎?還是那樣呢?」
「這一次孩子們會迫不及待想要出門,還是會賴著不想做事呢?」
「他們會喜歡這個地方嗎?還是大失所望呢?」


放了行李,第一個教案開始。我們請孩子們拿著寫字板和稿紙,在菁桐山居的廣大庭院裡試著開始書寫。

對於書寫,我們的孩子有不同的情況。其中有些很喜歡,有些不抗拒,有些則是能免則免。不過,即便是難免則免的孩子,也配合地拿著寫字板開始「工作」。


即便是在這一個群山之中的小小庭院裡,飛過天際的物體就有許多類型。有天燈也有蝴蝶,有台灣藍鵲也有飛機。從土地上長出來的,有房子也有香椿樹,有古老的礦坑,也有古老的筆筒樹。

有的孩子專注在民宿的總總擺設上,有的孩子在樹叢裡晃蕩。
有的孩子搖搖擺擺地走近代表平溪一世人記憶的礦坑口,在稿紙上記下的是路旁民宿主人才擺上的陶瓷貓。

我們知道,人的觀看總是被知識與經驗所限制。
這一次書寫,讓我們稍微瞭解孩子們對旅行文學的認識,也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孩子的「藩籬」。


確認過孩子的現況之後,我們要開始試著「交給」孩子們,我們對旅行文學的認識。


我們準備了許多簡短但有代表性的文本,請孩子們閱讀,試著辨認自己閱讀時的感覺,將它們分類在「主觀—客觀」的光譜上。


充滿形容的、想像的文章,被我們定位在偏向「主觀」的那邊;而詳細羅列感官所見所聞的,則被我們定位在偏於「客觀」的一側。

我這一個小組的成員裡,有兩位在新加坡受過數年的語文教育(現年五年級和七年級),她們在這方面的感受能力極好,至少在這個練習裡,表現得跟我一樣好。之前我為這兩位孩子上過文字創作課,有稍微探究過她們能力過人的緣故,我的結論是該歸功於新加坡彈性、靈活的英語教育,以及她們主動、大量的閱讀英文小說。


在房間的角落裡,我們將我們挑選的二、三十本書陳列出來,裡面有劉克襄的山旅紀錄、有知名網路部落客的遊記,還有一本,紀錄了海洋上各個角落的寂寞島嶼。


結束房間裡的談論,走出房間,我們開始實踐,旅行與書寫。


在這幾日的旅行中,每位成員都有合理的一日旅費。這筆旅費支付完交通和正餐之後,就只剩下一點點的結餘。這固然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經費好奢華,也是我們想要讓孩子們練習規劃自己的旅費。

在煩惱孩子們不會規劃金錢之前,我們該給孩子們練習規劃金錢的經驗。

在旅費的限制之下,又有想要購買的奢侈品,孩子們開始各自發展節省的方式。有的孩子在比較一碗大碗麵和兩碗小碗麵的價格與大小之後,決定點一碗大碗的麵分著吃;有的孩子在面對冰櫃裡吸引人的各式冰品時,謹慎地問過每一項商品的價錢。

有孩子問我,為什麼一碗冰的錢,和一碗麵差不多呢?冰又吃不飽,麵才吃得飽耶。


在菁桐國小的生態池裡,我們發現一種浮在水面上、葉面上有細毛,讓水不能留在葉面上的植物。


在馬路的坡道邊,我們發現一株有兩個九十度彎的木瓜樹。


老街上,有一間破敗而寬敞的廚房,牆上的磁磚有令人驚嘆的華麗風格,


天暗之後,我們回到民宿,上今天的最後一門課——平溪的歷史與地理。

我先在房間裡將觀音山、薯榔尖等等當地重要的山稜佈置出來,然後讓基隆河在房間裡奔流,村鎮與聚落沿著基隆河一個接一個地形成,日本人也鋪設了北迴鐵路。士哲接著說一個貫穿平溪三代人的故事,試著讓孩子對平溪有初步的認識。

這是我們在平溪的第一日。


隔天一早,颱風似乎還在遠方,天氣正好。


大多數的孩子想要走進山裡,猶豫不決的孩子不置可否,一行人便一起行動,往山裡走去。

只是才走進山裡幾分鐘,幾位不喜歡山、討厭昆蟲的孩子便萌生退意。我對他們說:「你們並不一定要去爬山,你們可以決定自己要去哪裡。」

孩子們詳細地問我,想弄清楚在旅費的限制之下所能到達的範圍。他們習慣的百貨公司、大賣場遠在台北市區,我們的旅費是到不了的,於是她們開始退而求其次,想去小鎮上的老街。

我們一直都知道,旅行的方式不只一種,從許多不同的家庭來的孩子們,所喜好的旅行方式很可能會大不相同。能夠在孩子的意見有分歧的時候,最大限度地支持孩子的選擇與嘗試,就是我們有這麼多大人隨行的原因。

喜歡都市的生活沒有不好,可是當對都市的認同,妨礙了對世界的正確認識時,就是一件應該被教育者關注並且嘗試扭轉的價值。

以便利來說,都市的便利孩子們說得朗朗上口,像是大買場裡不斷提供的試吃品、隨處可得的冷氣房、手扶梯與電梯、方便即時的大眾運輸系統。

然而,都市以外的地區所具有便利,卻往往是孩子們無從辨認的。


譬如親切地借你試玩生財器具的小吃攤老闆、


譬如飛過頭頂的國寶鳥。


譬如稍稍用心尋找,便能跳進去盡情玩耍的潔淨野溪。


第二天下午,我們兩組人約好一起去玩水。

走下公路旁的小徑,我們走進野溪,溯溪上行,在一處清澈的水池裡,所有人都濕了衣裳。
然而,雖然結果是大家都濕了,在下水前的心裡歷程卻大不相同。


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跳進水裡打起水仗,從頭到尾玩得不亦樂乎。


有的孩子蹲在一旁,看著水裡歡樂的孩子們,慢慢地整理自己的心情,試著做出選擇。

有的孩子說:「游泳池的水比較乾淨。」
有的孩子不小心喝了口水:「游泳池的水比較難喝。」
有的孩子說:「這裡太滑了,不好玩。」
有的孩子從斜坡上滑下來:「這裡好滑啊,真好玩。」


有些孩子改變了自己的認識,有些沒有。有些孩子未來或許會喜愛野溪更多一些,有些孩子或許仍舊只能接受游泳池的消毒氣味。


離開野溪,我們在車站討論下一個目的地。本來一直堅持要回民宿洗澡之後再出來吃晚餐的孩子,發現濕了的衣服在太陽下稍稍乾了些,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不舒適,於是同意一起去小鎮上吃晚餐,然後再回民宿。


利用等車的時間,孩子們書寫。




回到了民宿,孩子書寫。


隔天的早上,孩子書寫。


這次的書寫,考量孩子們的能力與興趣,我們邀請孩子們將自己的旅行經驗寫在明信片上,寄給自己,或者拿出來跟他人交換。

交換明信片的活動成功地引起了部分孩子的興趣,有一位孩子在這幾天裡寫了將近十首詩。然而,也有些孩子將這份「邀請」視為「作業」,僅僅寫了張明信片「交差」。我們知道,在這幾天之內,我們殫心竭慮的教學對這些孩子仍然不夠有影響力。


颱風來了,親友們的關注以及氣象局發佈的豪雨預測,讓我們決定提早結束這次的活動。我們在第三天早上慢慢地打包行李,做最後的創作,然後踏上躲避颱風的歸途。

總結這次的活動,無論是旅行或寫作,我們試著帶孩子跨越了「藩籬」,讓孩子在「藩籬」之外經歷了世界的其它面向。

世界與孩子的交往是長久的,孩子對世界的認識持續在發生。我們相信每一次的跨越,都能將孩子的「藩籬」往外推移,哪怕只是一些些,孩子的寬闊也就多一些些。

這一切,都是期望孩子們的寬廣可以讓孩子們溫柔地對待自己,溫柔地對待世界。

就像是,有一位在新竹車站不願意把背包放在地上的孩子,在回程的新竹車站,隨性地將背包放在地上。
我問他:「你不是怕地板髒嗎?」他說:「沒關係了啦!」

放鬆了肩膀,放鬆了生命。


部分孩子的作品:











所有的影像紀錄:
https://picasaweb.google.com/108652411086350653438/201206

留言

  1. 真是充滿驚喜的旅程,馨和我預約明年啦!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