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學 ] 忍住不做什麼,就是做了什麼吧?



成員:小一 / 合作時間:兩個月

這週共學創造性遊戲課的前半段,我刻意完全不介入孩子的遊戲,想看看孩子們會有什麼發展。

孩子們很順暢地自己進行起來,在整個鬼抓人的過程中都沒有任何衝突。

過了一會兒,孩子們想要踢球。我對玩什麼沒有意見,但我發現女孩們並不參與,她們不想玩球。這我就有意見了,我們只有四個人,分成兩組那就沒什麼人際互動了。我對孩子們說明我對這堂課的要求:「大家一起玩!」孩子們沒什麼意見地接受了。

他們討論了幾個遊戲,選了一個我覺得很無聊的:「大風吹!」小四說要搬椅子來,我建議她們用圓形的水溝蓋代替。孩子們很快就興致勃勃地玩了起來。在整個大風吹的過程中,也幾乎完全沒有衝突,所有的衝突毫無異議地用猜拳解決。能這麼和平,我發現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我們的孩子們大都不計較輸贏,當某一個人當鬼當太久的時候,其他人甚至會主動去被他抓。這表示「鬼」在遊戲裡並沒有輸與贏的文化標籤,單純只是一個與被抓的人有不同樂趣的角色。孩子們完全享受在抓與被抓的樂趣裡,真是和平的價值觀與態度。我期待他們可以在保有這種價值的同時,去瞭解與適應社會。

看了一會兒,孩子還是很開心,我卻無聊了,很壞心地就是想要製造一點糾紛。我看了看停車場,建議孩子們:「這圓形的好近唷,你們要不要改成方形的那種,比較遠比較好玩?」沒有心機的孩子們輕易地接受了我的建議。



這個建議壞心在哪呢?就壞心在我們有四個方形的水溝蓋!

總共有四個小孩,一個人當鬼,那就只能有三個位置可以「佔」。現在我們有四個位置,那想必會有這種情況發生:「每一個人都佔到一個位置。」這個情況,不就是「吵架滋事」的好機會嗎?這下我可不會無聊了吧?至少我那時是如此殷殷期待的。

可惜天不從人願,爭執雖然如我所料地發生了,但也很快就被孩子們發展出解決的規則:「先到的人才算佔到,四個人裡最後到的當鬼!」

孩子們不再如團體剛形成時那樣,一遇到事情就想找老師(威權人士)出來「仲裁」或「主持公道」,也不再使用我們這個團體文化裡不接受的「投票(群眾暴力)」,而能夠根據討論、調整規則來尋求一個皆大歡喜的可能。

「建立合理、有趣的規則!」這是我想教給孩子的事情,或者說,就是我想跟孩子們一起透過討論來理解的「面對外界」的態度。可是孩子已經會了,或者說,他們本來就會,只是需要機會去發展與練習。

怎麼辦呢?竟然都沒有我出場的餘地啊!

看著孩子們慢慢地發展得很好,也許有的時候,大人們就是要說服自己:「忍住不做什麼,就是做了什麼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