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尾巴的老鼠》


《綠尾巴的老鼠》: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56812
☆ 影像與連結轉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舒適、安逸的森林裡,老鼠們生活得很愜意。有一天來了隻城市老鼠,森林老鼠們問牠城市的生活。「城市生活不太好,大多時候都很危險,除了一天例外」城市老鼠說:「除了狂歡節那天。」城市老鼠說了狂歡節的彩帶、喇叭、裝飾、遊行,以及變裝用的面具。
森林老鼠們決定要自己辦狂歡節,牠們用樹葉做成彩帶、裝飾,並且做了許多猛獸的面具。有一隻老鼠,還把自己的尾巴漆成綠色的!

狂歡節開始了!遊行過後,午夜,牠們躲進黑暗的樹林裡,戴上面具,發生恐怖的聲音,用面具上亮亮的獠牙恐嚇彼此。漸漸地老鼠們忘了自己是老鼠,以為自己就是扮演的猛獸。森林裡充滿了猜忌與害怕。

又有一天,有隻老鼠來了。以為自己是猛獸的森林老鼠們,看見對方與自己所扮演的猛獸一樣大,以為對方是一隻巨大的老鼠,嚇得掉頭就跑。外來的老鼠沒有面具的負擔,很快地追了上去。牠攔住森林老鼠們,問:「你們忘記老鼠的樣子了嗎?」森林老鼠們害怕地說:「可是你跟大象一樣大,你是一隻巨鼠啊!」外來老鼠哈哈大笑:「胡說八道!你們摘下面具,也會變成巨鼠!」

森林老鼠們害羞地摘下面具,才想起自己原來是隻老鼠。牠們決定生個營火把面具燒掉。森林從此恢復和樂的樣子。但是,綠尾巴的老鼠怎麼樣也沒辦法把尾巴變回原來的顏色。不知情的老鼠問牠:「你的尾巴為什麼是綠色呢?」牠聳聳肩說:「因為我是狂歡節的綠尾巴老鼠啊。」不知情的老鼠又追問:「什麼是狂歡節?」綠尾巴的老鼠說了彩帶、裝飾以及遊行,但就是絕口不提面具的事情。那是牠心裡像是惡夢一般的秘密回憶。


最兇的面具
森林裡的老鼠要做狂歡節的面具,要那種凶猛的野獸。
我:「什麼猛獸的面具最兇?」
孩:「獅子!」
孩:「老虎!」
孩:「雲豹!」
孩:「老師!老師最兇!」

弄假成真
我:「你們有沒有『假裝變成真的』的例子?」
孩:「有!有一次我們玩打架遊戲,後來就真的打到流血了,最後大家都生氣。」
孩:「有一次大家追著跑,後來就真的追來追去。」
我:「你們有沒有假裝討厭人,後來變成真的討厭的經驗?譬如說我跟你是好朋友,你說如果我不討厭他,你就不跟我作朋友,所以我只好假裝討厭他。久了不知道為什麼就變成真的討厭了。」
孩:「有!」
(孩子們表述自己的經驗)

這樣的例子很常見,而且不是在孩子之間才會發生。在所有的人際場合裡,總是有些人的「形象」是不好的。為了與這些人做區隔,而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人們往往不得不「裝」出與主流意見相符的姿態。日子久了,不知不覺地就與主流合而為一,而難以區分自己當初對這個人的觀感了。

假裝喜歡爸爸
孩:「我假裝喜歡爸爸。」
我:「什麼意思?」
孩:「爸爸都喜歡說一些奇怪的話嚇我,所以我不喜歡他。但是他說如果我不喜歡他,幹嘛要養我給我錢,所以我就假裝喜歡他。」
我:「後來就變成真的喜歡了?」
孩:「因為爸爸說如果不喜歡他的話,他就不借我玩電動,所以我就假裝喜歡他。」
孩:「我是裝乖。」
我:「多說一點。」
孩:「爸爸說不乖的話,他就不借我玩電動,所以我就假裝乖。」
我:「你是說你想要跟爸爸借東西,就假裝乖,然後之後就真的變乖了?」
孩:「不是不是,是要跟爸爸借東西的時候才乖,後來又不乖了。」
我:「你是說,你只有跟爸爸借東西的時候才裝乖,不借的時候就不裝了?」
孩:「對。」

「如果想要被爸爸養育,或者跟爸爸借東西(譬如借電腦或電動的資格與時間),就必須喜歡他,或者做出符合他要求的樣子。」這樣的訊息,讓孩子們接受到的是「愛與養育是有條件的,是可以用行動或物質來交換的。」

把養育與借東西的權利,被設定成種種條件,達到了才能「換取」。如此一來,愛與照顧就變成了「完成任務的『獎勵』」。既然「完成任務」就有獎勵。那麼我的心情以及爸爸的心情,在這裡面就無關緊要了。重要的只有任務本身而已。

我相信爸爸無意將事情變得如此,我也相信(現在)孩子們並不是真的不喜歡爸爸。但用這種「交換」的模式來提及「愛,與為了愛所做的付出」,會讓這些貴重的人類情感變得空洞而物質化。順著大人的說法,孩子們很容易「以為」自己的愛與行動都是為了「完成任務」來「交換獎品」,而不是為了眼前這喜愛的、重要的人。

孩子在這裡說「假裝喜歡爸爸」,是因為他「真的」喜歡爸爸。可是他以為自己是因為獎品才喜歡爸爸的,而不是「真的」喜歡爸爸。於是孩子就會「假裝」:「我是為了換獎品,所以假裝喜歡爸爸。」但是「假裝久了,會變成真的。」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不喜歡爸爸了。總有一天,孩子不再需要「假裝」。

在學習上亦如是。在學習活動裡提供獎品,孩子會「以為」自己的動機並不是因為事物或學習本身的美好,而是因為獎品。久而久之,學習就成了交換獎品的手段。等到再也沒有人能為他提供獎品的那一天到來(或者提供的獎勵不符合他的期待),他便再也無意去認識世界了。(而那些為了獎品而做出的「外在可評量的行為」到底能不能算是學習,還有待商榷。)

我在許多場合裡,常常提醒家長與教育者們「獎勵」的危險。以上的對話可以是一個極明確的提示,提示我們獎勵對「關係」與「教育」的危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