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上的 / 移動的生命 2

教學 & 紀錄:駿逸(Yabi)



課程開始,我們先複習統治過台灣的政權,以及移動到台灣的人們。

上上個禮拜我們談論「誰是台灣人」,讓孩子的眼界擴大到十萬年,一一追溯「台灣人」各自不同的來歷。上個禮拜我們談論「移動的人們」,讓孩子們看見人們從大陸上因著各種不同的原因來到這個小島,他們身上背負的無奈,以及胸中懷抱的勇氣。有了兩個禮拜的堆積,這週我們將關懷的範圍擴大到人類以外的物種。這是好大的野心。

我給孩子們讀兩則新聞(如附件)。白腰鵲鴝與小花蔓澤蘭是兩種被貼上「入侵種」標籤的物種。牠們高強的適應力佔據了有限的資源,對台灣的其他物種造成極大的威脅。人類在這時「挺身而出」,開始採取「移除」或「防治」的行動。

「移除」或「防治」,人們把這兩個詞用在兩種生命上。我請孩子們分組討論這件事。

約兩個月前開始,這個班級逐漸增加孩子在學習上的自主性,盡可能只給孩子少而必要的資訊,減少教育者的指導性語言,增加孩子思考與自由發展的空間。這些孩子裡,最久的已經上了我一年半的課,我認為他們已經有能力面對更大的思考空間。

孩子們對於自己「要給出很多意見」這件事情很不習慣,有消極也有積極的抗議。我花了些時間對孩子們解釋這種教學法的優點。我對他們說,我邀請他們練習這個新的、有更大空間的學習方式,但如果他們想要回到以往的方式,我也願意接受他們選擇。對於我的信任與期望,他們以勇氣與行動回應。



第一次的練習是艱難的,但孩子們仍舊有了結論(我請他們練習在二十字以內說清楚):
因為植物很醜,要殺,而鳥漂亮所以人們(看到)會比較開心
外國人壞,因為他們引進壞東西。殺他們很可憐,可是不得不殺。


「移除」或「防治」。在人類的歷史上,也有把這兩個詞用在人類身上的例子。

台灣現今外籍配偶的人數已經突破60萬,這個數字超過了48萬的原住民人口。在台灣原生女性不婚與不生孩子的現況下,新住民之子的比例逐漸增加。有些議題逐漸浮現,有些觀感與標籤也逐漸成形。如下面這篇文章。我向孩子們說明這個事實。
http://www.new7.com.tw/journal/1087/html/1087-80.html

新住民之子如同更早之前的原住民孩子,在主流價值裡被定位成刻板的落後姿態。嫌棄的聲音開始出現。「補救」或「協助」等等行為,以各種高高在上的意識型態帶著主流價值介入他們的生命裡,取代他們原先的價值體系。他們之中的少數因此得以加入主流社會,大多數則從此把自己定位在社會的最底層,辛勤工作好把希望放在下一代。社會的階層並不因此而改變,反而複製得更加穩固,只有很少數的人換了階級而已。

當事情只侷限在植物與動物上時,孩子很容易說出「漂亮的不殺,醜的殺」或是「沒用的殺,有用的多種一點」。但當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人的身上,然後和植物與動物做對比時,孩子們的懷疑逐漸擴大。

台灣是自海洋中壟起的。最早的陸生生命,是在冰河期經過乾涸的台灣海峽來到這個島嶼上的。從這層意義上來看,所有的「我們」都是「外來」的生命。小花蔓澤蘭與白腰鵲鴝,還有從古至今移動到台灣的每一個生命,以及他們的後代,我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很努力地活下去。

為了活下去而做的努力,到底誰可以說得上對錯呢?又有誰可以憑藉著什麼樣的權力,去阻止誰努力活下去的行為或姿態呢?當活下去的「努力」彼此衝突時,又該如何取捨呢?

關於這些問題,孩子們在最後喪氣地說:「這沒有正確答案的。」

如果能夠懷抱著這份懷疑活下去,在每一個「強烈介入他人生命」的行動之前,都這麼問自己一回。我想,無論如何,都可以算是一個善良溫柔的人吧。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新住民」跟「原住民」都指向特定的族群,那其他住在台灣的人又該叫什麼「住民」啊?阿虎說大概是「舊住民」,「新」的久了就變「舊」了,比「舊」還舊的就是「原」了。

附件:
摘錄自2009年8月23日聯合報竹苗報導
小花蔓澤蘭嚴重危害本土植物生態,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苗栗縣政府22日在苗栗市貓裏山公園舉辦防除「綠癌」總動員活動,帶領民眾清除小花蔓澤蘭,縣府規劃以每公斤3元收購,鼓勵全民一起防治。
新竹林區管理處長賴聰明說,小花蔓澤蘭原生中南美洲,像藤蔓般攀纏、覆蓋林木、植物,影響植物行光合作用,導致枯死,因此被稱為「綠色魔掌」、「綠癌」,中南部蔓延嚴重,希望在苗栗截斷,避免再往北擴散。他表示,小花蔓澤蘭開花結果期是10月,種子成熟後每平方公尺約有17萬粒種子,細小輕盈,非常容易隨風等媒介擴散,又具有無性繁殖能力,繁殖力驚人,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在開花前拔除,事半功倍。

摘錄自2009年6月30日中時電子報南投報導
農委會發布全台通緝令,原生於大陸、東南亞一帶的寵物鳥「白腰鵲鴝」,由於適應力超強,又會捕食青蛙、蜥蜴,對本土生態造成威脅。農委會呼籲民眾若發現牠的蹤跡,趕快通報相關單位「移除」,同心協力降低外來物種對環境侵害。
很難想像,來自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尾巴長長、有著深邃藍色羽毛的白腰鵲鴝,卻是農委會林務局發布通緝令的對象。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范孟雯解釋,白腰鵲鴝適應力超強,不論低海拔的丘陵、公園,甚至森林都出現牠的蹤跡。白腰鵲鴝不但會捕捉當地昆蟲,還會獵殺青蛙、蜥蜴等兩棲類脊椎動物來餵食雛鳥,對台灣原生物種造成嚴重威脅。
林務局與特生中心呼籲民眾若發現牠的蹤跡,可撥打(049)276-1331轉141通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