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紀事 20081208 (選擇與代價)

文字 @ 駿逸

兩兄弟這禮拜不太夠意思,惹出了大大小小不少事情,讓媽媽一整個禮拜心情不好,連帶運氣也不順。

弟弟身為班上導師的黑名單之一,這次又買了染髮劑自己染了頭髮,背地裡不能說的理由是「這次髮型剪太醜了,要想辦法救回來一點」,可是跟媽媽明說顯然不會被支持,就決定鋌而走險,賭他一把,如果顏色差不太多的話,也許可以糊弄過去。但孩子顯然失算了。導師在聯絡簿上寫著:「我相信你會染回來的,乖。」姑且不論髮禁已經明文解放了,也不說頭髮是憲法保障的人身自由的一部份,就算這位老師有十足的理由要建議孩子染回原來的髮色,也該好好分說,難道一個「乖」字就是他堅持與教育內涵的全部嗎?真是不知所謂。

孩子覺得自己沒錯,我支持他,但也跟他解釋這世界的事情並不是「對」與「錯」這麼簡單。堅持一件對的事情固然是好的、正確的,但方法卻不一定只有一種,而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各不相同。這並不是說,我鼓勵他們苟且度日、立志成為一個「很適應社會」的人,反而,我希望他們可以保留這份對於「對或正義」的堅持,但可以多一些思量、多一些方法,並且確定自己堅持的對象值得付出相應的代價。這也不是說,我覺得「頭髮權」或是「好看權」(也就是一個人能夠主張自己外在的權利,其實就是人身自由權的一個部分)不重要,但我期待他們真正理解自己堅持的是什麼,並且仔細評估所需付出的代價,特別是其中有身邊所愛的人或是他人所需付出的代價時。

我們今天花了一些時間談「選擇」和「評估」,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中間畫下一條線,左邊上頭寫上「代價」,右邊上頭寫下「價值」,我跟孩子們討論起孩子一些偷雞摸狗的小勾當的得失利弊,我們發現,大多數的事情都是弊遠遠大於利的,那些要付出的代價看起來都很巨大,而獲得的東西往往只有「爽」而已。

孩子也提到他們擔心自己會被「貼標籤」,他們曾經聽大人說過這個擔心。我跟們討論「貼標籤」的原因以及範圍,人的判斷力並不會在任何情況下都運作無礙,而會被標籤化的對象也並不只有孩子而已。

在課堂的最後,我問孩子們:「你們想要我跟媽媽怎麼說?」孩子說:「我們也不想讓她生氣啊,她生氣我們也會難過。我們也覺得爸爸媽媽對我們很好,這段時間我們會克制我們自己的某些需要啦,某些地方會妥協,會盡量不讓她生氣。」

我知道媽媽曾經跟孩子們說明過自己這段時間的壓力,並且也曾因為壓力而產生的情緒不穩,向孩子們道歉。我相信這是孩子們能夠這麼柔軟與體諒的原因,這就是身教的潛移默化,那些言教反而較難讓孩子記在心中,畢竟溫柔和柔軟是難以言說的微妙感受。

我也建議爸爸媽媽可以盡情地表達自己的為難與感受,譬如「你偷騎車我被罰,我很不滿也會很難過」、「你搗蛋我被人家閒言閒語,我覺得不舒服」。當然,這些事情追根究底起來,其實並非完全是孩子的錯誤,其中有些甚至是大環境價值觀的守舊與無理,但事情不是「對與錯」而已,這些會造成大人難受、難堪的事實就是會發生,而其原因也的確與孩子有關,把這些「代價」放進孩子選擇的練習裡,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同理心練習方式。但我們自己需要特別注意,這樣的代價與「對錯」無關,我們在分析代價或表達為難的時候,也要堅持合理的價值觀(譬如人生而有權力主張自己的髮型與髮色),否則孩子會在其中逐漸扭曲自己良善的部分。我想我們要教孩子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或是「陽奉陰違」。

若以髮色為例子,我會這麼說:「我支持你,每個人天生都有決定自己髮型與髮色的權利,這是人的基本人權。但是,現在的大環境遠沒有這麼地『進步』或者『講道理』,你若是執意要如此,就會付出一些代價,譬如會被老師以及其他大人貼標籤,你將會面臨這些那些的辛苦。我當然不會因此而討厭你,相反地,因為你堅持的是對的事,我的立場是支持你的。然而我也將會面臨我的困難,譬如現在社會正不景氣,我正面臨很多其他的生活困難,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我沒有太多的時間與心情協助你解決你在學校裡遇見的困難,我也可能會面臨其他家長的指責、老師的不諒解……」

我認為這樣的「商討機制」被建立之後,或許孩子可能仍舊會執意去做幾次,但孩子會因此學會逐漸地認識這是世界的模樣、學會選擇並且負起相應的責任,同時也不會在過程中失去寶貴的人性與勇氣。我認為這就是教育,及其代價(這也同樣可以用我教給孩子的方式來評估其得失利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