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無法溝通的小孩」



我想試著解釋教育現場裡小孩「無法溝通」的情形。

首先,我們要先假設一種情況。當我們想要「他」做某事時,「他」不願做那件事;或者,「他」想要做某事時,我們不願「他」做那件事。接著,我們便要對他展開行動好影響他。

我要簡單地先將人對他人行動的影響分成兩類,一種是「說服」,一種是「戰鬥」。我想直接從結果來定義「說服」與「戰鬥」的差異,這讓我們可以從「接受者」的角度來檢視這件事情,我認為這種方式比較貼近我想要分析的問題。

「說服」的定義,是無論我們採取任何非暴力的行動,最後仍然願意接受對方採取與我們意願不同的行動。「戰鬥」的定義,是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接受對方採取與我們意願不同的行動,而願意採取各種行動來迫使對方採取符合我們意願的行動。

然後我要在上面這種過於簡單的脈絡下,試著解釋教育現場裡小孩「無法溝通」的情形。

一、在現場,大人時常其實並不是在「說服」,而是在「戰鬥」。當代流行「教育技術」卻不注重「教育哲學」的情況下,這些「戰鬥」會被包裝上「講理」的外衣,但其實大人並不打算接受小孩採取與大人當時意願不同的行動。所以此時無法溝通的並不只是小孩,也包括早已設定好底線的大人。

二、總是生活在「戰鬥」之中的孩子,有如成長在火線上的少年士兵,出於反射性的生存本能以及對「敵人」的不信任,他總是不會輕易相信各種和平停火的協商,會將所有的「說服」都當成「戰鬥」。他們時常根本不願意聽完或聽懂大人表達意見時所說的,在能夠反抗時盡其所能地反抗,在不能反抗時熟練地敷衍,並且在敵人不能顧及之處,展開各種幾乎是下意識展開而毫不留情的反撲/偷襲行動。

三、小孩「能不能被說服」恐怕取決於他人生中「戰鬥」與「說服」的比例。我們可以想像,在最好的情況下,「說服」通常會結束於「彼此退讓個幾步」的情況下,於是「說服」必然有其代價。總是生存在戰鬥之中的小孩非常難被說服,或者要說服他的代價極高,因為他從來總是被迫犧牲許多「戰果」,在少數可以奪取戰果的遭遇戰之中,他絕對不會手軟。

四、除此之外,「說服」的代價取決於小孩對大人的信任感。在相同的情況下,小孩越是相信大人所給出的條件或提議是正當而誠懇的,他所能做出的讓步就越多。而小孩對大人的信任感,取決於他與大人長久以來互動的過程裡,大人能夠溝通的程度,也就是大人讓步的程度與次數。

五、大人與小孩之間的衝突來自於「戰鬥」,而引發「戰鬥」的原因,通常來自於價值觀(其實這應該很少吧)與大人堅持的生活習慣。如果大人能夠澄清自己的價值觀,也試著放棄不必要的生活習慣,大人與小孩之間的戰鬥就會減少。如此將有助於小孩對大人的信任關係,於是在那些少數、至為關鍵並且難以好好說服的時刻,小孩將會無條件相信並且接受大人的判斷。

六、也因為「說服」與「讓步/付出代價」之間有一體兩面的關係,我開始覺得我們沒有立場去質疑他人在自己的現場裡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或者,我們在批判一個教育現場採取「說服」或「戰鬥」的比例時,應該考慮該現場所擁有的資源多寡,在比例上考量該現場所能承擔的代價。

七、在這個脈絡底下,大人要優先要做的,並不是在方法上要求自己「不要跟小孩戰鬥/盡量採用說服的方式」,這樣又落入「教育技術」的層級,並且讓自己陷入錯亂反覆的行動之中(小孩不會錯亂,因為在戰火中生長的少年士兵總是能清楚敵人的根本意圖),而不可能在根本上改變現場的困境。大人要做的是澄清自己的價值、放棄那些多餘的生活習慣,並且盡可能掌握更多可以用來讓步的資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