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夏日活動記錄_山和海,關於教學的那些

活動名稱:2014夏日,山和海
活動日期:2014.18.~8.22
教育者:駿逸、博霖、雅欣、憶涵
成員:13個小孩,4個大人


進入的方式


這張照片,是第四天我們由步道進入內灣附近野溪溪谷時拍攝的。一種「進入的方式」。

這個活動,本來是我和雅欣、博霖要一起規劃設計,但前幾次開會進度緩慢,加上暑假工作不斷堆積,兩個年輕人應接不暇,最後我們決定由我來直接統籌設計,再將教學拆解成數個單位,交付給雅欣或博霖執行。

活動前一週,是我這個暑假唯一的休假週,我們全家遠行到高雄,想要在緊湊的工作中開一扇窗。在這一週的休假裡,我得要完成三份記錄,一些行政工作,以及這個活動的教學設計。沒想到剛巧遭逢南部豪大雨,五天倒是有兩天被困在民宿裡。

在被豪雨封鎖的高雄民宿裡,工作之餘,我讀了吳明益的《浮光》,裡面的一句話,成為我在設計這個梯隊的中心概念。那句話是在說一個曾為國家公園管理單位工作的攝影師,最後終於因為理念不合而辭退,大意如下:「國家公園的管理單位想的是如何將遊客帶到國家公園來,而他想的是要怎麼將國家公園的美,帶到人們的心裡去。」

後來,這個概念衍生出「人工方便」與「自然原初」的對立。我是這樣想的:要讓遊客大量進入一個地方,就得要有足夠的人工設置,降低進入的門檻,讓大眾感到方便;而要維持一個地方的美,讓美能夠真正進入人的心裡,那就非得要是「真的」才行,得要「真的走進去」才行——真的摸到、真的看見、真的踏在那裡。

「真的」進去,對比「方便的」進去。於是,這個活動的主軸就這麼決定了。

我們要跟孩子們一起思考「進入的方式」。


首先,我們從經驗出發。

我邀請孩子們,在自己與山林海洋接近的經驗之中,找出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愛的那次,畫在紙上。我們一一討論孩子們的經驗,將它排列在光譜上。

「這個有比那個更『人工方便』嗎?」「這個一定最『自然原初』啊!」

像是這樣,我們將孩子們給出的例子,一一排列在光譜之中。從此開始的往後幾天,孩子們在我們給出的座標之中,開始累積自己的方向感。

人工的河


我們踏查的第一個對象,是新竹市的護城河。兩三年前,我也曾經以為這一條「人工方便」的河,是整治之後的美麗河川。但實際踏查過,才震驚於它其實不是一條河流,而是一個又一個的人工池塘。

原來的河水呢?原來污濁髒臭的河水,被隱藏在下方或左右兩側暗無天日的涵管或水道裡。

在一個城市裡注意到原生的河流,並且試著將市民的生活與原生河流結合起來,我想無論如何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有些孩子滿足於這樣子的規劃,有乾淨的水,有魚有鴨有荷,河畔有人影綽綽,風光明媚。甚至還想要更加人工方便,希望能夠增加慣洗的空間與設備,讓人們更能享受親水的樂趣。

有些孩子不滿足於此,即使風光如此明媚宜人,他們也不能接受一條「假的河」,放任「真正的河流」隱沒在歷史與人們眼光的幽暗之處,無人聞問。


這些孩子震驚於「真正的河」竟然無人知曉,決定去詢問正在享受夏日河畔時光的市民們,是否如他們一般一無所知。決定去試探市民們,當他們知曉這個事實時,是否將如他們當初一般震驚。

這樣的辯證還在持續下去。當天晚上,孩子們得知我們將在數日之後舉辦一個集合藝術的聯合創作展,名之為「進入的方式」。

孩子問:「誰是藝術家?」
「你們就是藝術家。」我等待了一會兒,等待沈默過去,我知道孩子們正在沈默之中試著確實理解這句話的意義。「我現在鎮重地邀請你們,以一個創作者的身份,做出一個作品參加這個展覽,試著讓世人看見這幾天你們想過的事情。」

孩子們的表情開始有了變化,那一陣茫然的臉,逐漸爬上一點興奮,一點忐忑。


走進自然的步道


我們第二個踏查的地點,是位於新豐紅毛港的紅樹林保護區。在我們「人工方便VS自然原初」的光譜裡,它是很難界定位置的例子,這也是我們為何帶孩子們過去的原因。

若是沒有這條步道,要走進紅樹林裡,就得要有弄髒身體的準備,這對在城市裡長大、或多或少都有「城市型潔癖」的我們來說,無疑是十分令人遲疑的事。這條步道讓我們輕易地走進紅樹林深處,看見在步道下爬行的彈塗魚、招潮蟹,以及步道兩側生機盎然的水筆仔和海茄苳。我們甚至可以一邊吃洋芋片、喝飲料,一邊打打鬧鬧地走進去。

但也是這條步道,妨礙了我們走進紅樹林裡的想像。試著把這條步道放在一旁,我們想像我們穿著膠鞋,走進茂密的紅樹林裡,用手撥開或扳斷樹枝,小心不踩到任何的生物,卻每一步都深陷泥沼。但我們可以近距離地看見生物的樣子,可以踩在土地上,真正在紅樹林「裡面」。

有些小孩認真地考慮了這些,也有些小孩只是緊緊抓著當初偶然選擇的立場,什麼都沒有考慮。


我坐在涼亭的中間,請孩子依照自己的立場分成兩邊,「希望這裡更人工便利的在我的左手邊,希望這裡更自然原初在我的右手邊。」

有位孩子坐在中間,無法移動。他說:「真的不能兩種都有嗎?」

真的不能兩種都有。

我請孩子們想像,當你和同伴們穿著膠鞋,一步步艱難地跋涉進入紅樹林深處,突然間,你鼻腔裡原先充斥的、複雜的沼澤氣味,被一種濃重的食物香氣給淹沒。你朝著香氣來源望去,有一群人正一手拿著雞排一手拿著珍珠奶茶,指指點點地看著你。

那時,你會不會覺得自己是一隻狼狽的蒼鷺?


在經歷討論與表態之後,孩子們決定離開步道,把腳踏進濕潤的泥巴裡,真實感受這塊土地。

看著孩子們在步道旁的一小塊空曠濕地上玩耍,我猜想它之所以如此空曠,很可能是經歷了遊客大量踩踏,而使得植物無法繁衍生存的緣故。如此想來,「進入」與「隔離」兩者誰對「自然」比較友善,又是值得追究的事。

我們在步道旁討論了一會兒,管制人數是我們目前想得到最可行的手段。幾天後,有位孩子在自己的作品裡呈現了這樣的想法。


精美的公園 VS 自然野溪



因為前一日在表態立場時,「自然原初」一方有太強的氣勢(11:2),中午我們在竹東吃飯,吃完,我突然想起一個點子,跟助教商量臨時更動行程,把孩子們帶到竹東的河濱公園,那是一個非常「人工方便」的公園,絕對算得上環境幽美、功能多元。我們想要用這個公園來讓「人工方便」扳回一成,把孩子們拉回矛盾難解的處境裡。

到了公園,我跟孩子們這樣說明接下來的行程:「這個公園是一個非常『人工方便』的地方,我覺得很棒。現在我們要睡午覺了,你們要離開去野溪的時候,再叫我們。」

我話還沒講完,孩子們已經開始在公園裡跑跳奔馳,玩得不亦樂乎。看孩子們盡興玩著,我幾乎要開始懷疑當初修改行程的調整會不會弄巧成拙了——該不會他們根本就不想去野溪了吧?

沒想到我躺了大約半小時(結果蚊子太多了睡不著,還是不夠人工方便啊),孩子們就開始相約要去搭火車了。

離開了公園,我們花了好一些功夫才到野溪。我們搭了趟車、走了長長的公路、再進入窄而濕滑的山道上,歷經反覆的抱怨跟後悔,最後才進入一條清澈冰涼的野溪裡。



在野溪裡,每個人都笑得歡欣,大人們在溪中卡住幾個危險的點,盡可能讓小孩自在玩耍。

終於要上岸了,孩子們開始發現諸多不便。像是沒有更衣室,像是沒有近在咫尺的便利商店,可以立即補充熱量跟熱飲。像是回程的路上,開始有許多的蚊子黏了上來。


像是這樣的野溪,讓人又愛又恨。愛的是它的天然,恨的是它的天然。

最後,我們表態的結果是9(自然原初):4(人工方便)。


準備展覽

清早,我們開會。

我們當然並不想要孩子們滿足於現今世界盡可能「人工方便」的趨勢,但也不想要孩子們嚮往無條件的「自然原初」。

在這次開會,我們為搖擺於兩邊的人提出第三種路線。

第三種路線,並不是「兩者並存」這種不切實際的想像。雖然從大環境來說,我們似乎可以同時擁有「自然原初」及「人工方便」這兩種選擇,但如同我們前幾天跟孩子們說的,如果光就個案來看,「自然原初」跟「人工方便」終究是抵觸的。每一個更加「人工方便」的建設或設施,都將使得環境更加偏離「自然原初」的樣子。

我們提出的第三種路線,是「面對人工方便的計畫時,要更加審慎的思考,思考那條我們想要堅守的界線在哪;思考這次的改變,是否逾越了我們想要維護的那條界線。」

我們並不準備給孩子一個答案,也無能給出一個答案。這條界線必然是變動的,隨著時代、文化與文明的進程而變動。

我們的問題不是開發,而是毫不謹慎毫無警覺地開發。我們希望孩子們可以開始在聽聞一個議題時,像是企鵝館、媽祖園區、太魯閣旋轉劇場等等「人工方便」的計畫時,能夠保持警覺、審慎思考,並且試著採取行動。

像是關心議題的發展,像是跟父母同學討論,像是創作。


開完了會,我們在中午時分抵達香山的海山漁港,快速地撿拾了沙灘上的垃圾,帶回合作社,開始工作。


我們預期到,可能有一些有創作困難的孩子會來到我們的活動之中,於是我們事先準備了一個比較低門檻的共同創作題材,來讓這些孩子比較能夠開始創作。它是一個立體的島嶼模型,這個島嶼被分成兩半,分處於不同的時空之中,有一半是依照「人工方便」的價值來建設,另一半則是憑著「自然原初」的理念去規劃「進入的方式」。孩子們要依照自己在這幾天裡對這兩個方向的理解,來進行創作。


有些孩子決定要一個人動手,有些孩子相約一起開工。

這次,有一位在人際能力發展上明顯落後的孩子,在創作時卻有著極大的動機與行動力。在這種時候,總是會有一些孩子發揮出人意表的創造力,一舉顛覆我們對他的既有印象。


夜幕低垂,創作者們還在趕工。在失敗的嘗試、無頭緒的掙扎、自我要求的壓力之中,哀嘆、吼叫和歡呼。


展覽

清早起床,我們收拾行李。為了爭取時間,孩子們手腳非常俐落地把行李收好,我從來沒見過孩子們這麼有效率地收拾。

然後我們開會。在這次會議裡,我們分成兩組,一組負責公關宣傳,一組負責場地布置。公關宣傳組要設計傳單,然後找地方去發放;場地布置組要打掃場地、規劃展場,將作品擺放成適合觀賞的形式。

忙到最後一刻,我們終於趕上了預定的時間。


人們來了。
好多好多人唷,孩子們非常興奮。

不只是孩子們的父母,還有臉書上看到訊息的朋友和家長們,還有雅欣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他們正在環島拜訪全台的機構,這是他們回新竹後的一站。


害羞的孩子帶著自己的父母看自己的作品;大方的孩子為陌生的參觀者導覽。有這麼多人願意疼惜孩子們、來聽他們說話,是這個島嶼大大的、確實的幸福。

→ 《進入的方式,集合藝術聯合創作展》,線上導覽
影像紀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