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冬日,彰化自助旅行紀錄,駿逸組 (Day 4)

活動名稱:彰化自助旅行
日期:2014.1.21 ~ 2014.1.25
成員:2位教育者(駿逸、昱伶),七位孩子
地點:鹿港

Day 4 / 早餐 →香客大樓 →教案(彰化的故事)→彰化小西街 →賴和紀念館 →彰化漫遊 →香客大樓


早餐


今天的早餐特別值得一提,是老街上的一個攤位,這個攤位專賣「水晶餃、丸子綜合湯」。第二天早上我們經過,覺得不怎麼樣,也就沒特別想吃。沒想到一回到香客大樓,就聽到其他組的人在讚嘆這間水晶餃如何如何好吃,心中的懊悔可想而知,打定主意隔天早上就吃這個。然而第三天早上我們九點半去吃的時候,水晶餃竟然已經賣完了!這麼一來,就更加強了我們非得要吃一頓的信念,而那些本來不怎麼想吃的孩子,在經歷這一番波折之後,也覺得好像應該嘗試一下。

於是,第四天早上,我們就整組報到了。


就是這一碗,極其豐盛又好吃,孩子們都讚不絕口,另一組的助教雅欣甚至連吃了三天。


回到香客大樓,「派報生」送來了今天的報紙,上面的專欄介紹的是「賴和」。

這是昨天去「賴和紀念館」的孩子們,製作的一份報紙。他們前一天從構思開始,開會、集資,然後一直製作到凌晨一點,才完成幾份手工報紙,我有幸購得其中一張,真是價值連城。

這群辦報的孩子幾乎全都是自學生。因為自學的關係,他們都各有特色與擅長,唯一的共同點,大概就是識字不多了,這對辦報紙來說可是一大障礙,總不能出一份滿是注音的報紙吧?(事實上,他們的注音符號也不比國字強多少。)

然而,有了動機與志向,困難就成了值得克服挑戰。她們靠著助教的幫助,終究完成了這一份手工報紙。

後來我們這組去賴和紀念館時,我忘了拿出來給館方人員看看,相信對他們有莫大的鼓舞吧。晚點我來把這份報紙貼上賴和紀念館的FB粉斯頁上。
教案:彰化的故事


第三個故事,也是最後一個故事,是關於彰化城的。

〈彰化的故事,小西街與八卦山〉


這是「記者席」。有了辦報的動機,這群記者們更是專心地紀錄士哲的故事。


彰化,小西街


累積了兩天的彰化故事(賴和及彰化城),我們這次決定要去彰化了。


到了彰化,當然要吃肉圓。我們吃了有名的阿璋肉圓。「吃完肉圓後,把湯倒進碗裡喝」,是隔壁顧客好心傳授的「在地人」吃法。有一位孩子不吃肉圓,他吃了另一個有名小吃「貓鼠麵」,據說非常好吃。


吃飽了。我們走在小西街裡,一座造成獨特的老建築立在那裡,解說板告訴我們,它叫做迎賓館,曾是文人墨客流連的酒家。


小西街的巷子裡,沿著巷子的牆上貼著好幾張「請勿停車」的告示,每一張都是好看的書法。不知道彰化人是不是很瞧不起我們這些依賴印表機與電腦字體的「現代人」。


這一只鐵窗的窗花上,有好幾個圖騰。我認出金魚跟鬱金香,但旁邊那個像是泥鰍的圖騰,不知是什麼。

好友妙嫻看到我在FB貼的這張圖,問了這個問題:「我每次看到古早的鐵窗,都會感嘆為何現代的鐵窗能這麼無趣和難看...到底現代怎麼了??」

我想到賴和的詩句:「啊!時代的進步和人們的幸福原來是兩件事,不能放在一起並論啊!」

現代化帶我們進入便宜大量的物質時代,是不是也帶我們遠離了什麼。


士哲的故事裡,提到小西街有許多的旅社,這便是其中一間。旁邊的「小西故事咖啡館」已經歇業了,但牆上的造景仍有一番味道。


孩子們聚在木板畫前拓印,把小西街的一小部分,留在筆記本上。

在小西街的某一間小旅社前面,我舉起相機對著大門正要拍照的時候,一位大姊走出來,繞到旁邊的小巷裡牽機車,車子還沒發動,就和街坊閒聊了起來。又一位阿伯走出來,神清氣爽地整理外套,見我拿著相機對著他,表情一下子不自然起來,尷尬的轉身進去。

我才意識到我似乎不經意地撞破了什麼,連忙放下相機。

「要不要跟孩子們說說我剛見到的這一樁事呢?」我考慮了一會兒,想想還是算了。性這件事情,在我們這個保守的社會裡,要短短地解釋實在太過費力了。另外,我又想到,我剛撞見的不只是伯伯的尷尬,還有街坊和阿姨的坦然自若,彷彿這就是「日常」——因為不必特別去「注視」,而使得「被注視」也不必太過於在意。

然而,如果有一個比較好的機會,我必定會跟孩子們好好地說說,老人也很可能會有性的需要,這不可恥,也可以坦然面對。就像街坊是那樣平淡地看待阿姨和阿姨的工作。


這一位伯伯坐在拉鍊店的門口,致力於自己的創作。這個布包包整個被拉環包覆,有一種古樸的金屬質感。


見著我們的欽佩,阿伯說手上的包包仍未完成,走到對面的房子裡,拿出一個已經完工的包包讓我們看。我問大哥,能不能讓小孩背著拍照,大哥慷慨地應允了,不過對面轉角的阿姨說:「要給那位漂亮小姐背啦!」


這時有一位街坊大哥走過,笑著虧拉鍊行的伯伯:「幹嘛幹嘛!辦什麼表演?」伯伯媔靦地說:「沒有啦,他們說他們新竹來的啦!」我在旁邊解釋:「我們看見伯伯做的包包很厲害。」路過的伯伯說:「那你把你做的那些拿出來給他們看啊!」拉鍊行伯伯說:「都送人了,怎麼看?」

我們聽見還有「好看的」,就追問拉鍊行伯伯,伯伯不好意思地說:「都送人了啦!」然後轉身走進屋裡,從架上拿下一只漂亮的裝飾品。


這一只花瓶全都是用廣告紙做的,伯伯說還有很多啊,都送人了啦。

市井裡是這樣臥虎藏龍。太陽下一位伯伯,就身懷絕技。


彰化,賴和紀念館

離開小西街,我央求孩子們陪我去賴和紀念館。孩子們本來沒什麼興致,但這幾天我也沒求過他們什麼,他們還是心軟地答應了我的請求。

館方人員看起來有點忙碌,簡短地說明一下,就讓我們自行參觀。但孩子們實在看不懂這些文物的意義,覺得無趣,我想著問問看館方人員能不能為我們導覽,否則也只好離開去別的地方了。


館方人員人很好,本來導覽都是要預約的,而那天剛好他們很忙,但仍然在百忙之中抽空為孩子們導覽。有興趣的孩子們跟著導覽在館內行走瞭解賴和的作品、文書和文物,沒興趣的孩子,就在旁邊看書或發呆,善盡好旅伴的義務。


我在網路上讀過一些賴和的生平事蹟,但這一樁我沒讀到。

賴和自己身為濟世救人的醫師,甚至被彰化人稱為「彰化媽祖」,自己的三個兒子卻死於醫療。

「良醫之子,多死於病,我雖也在行醫,尚不足說是高明,況至於良乎?何事我的兒子也多死於病,一、二尚可自解,因當時經驗尚淺,且不盡死於自己手下,至於再三,又在十年後之今日,又完全死在自己處方之裡,唉,這將何以對於死者啊!

不殺人不足以為良醫,這是世間的定論,別人猶可,況乃自己的兒子呢?在這十年間別人且可勿論,因為未曾有過欲向我索償生命者,但自己的兒子藥殺了三個,這樣竟再有行醫的勇氣?唉!卻又捨不得這名利兩收的行業。」

賴和在這張信紙上,寫著這段心事。我向幾個孩子說了,孩子似懂非懂的,站在這張信紙前,費力地讀著字。


彰化,漫遊

大概是前兩天漫遊的經驗都很有意思,我們這組的孩子們很享受散步,一路上東張西望,見著了什麼有趣的,就呼朋引伴地看。


這三戶王家的立面十分好看,每一戶的上面,都有一個「王字」的圖騰。


一輛敞棚車,在大街上把頂棚開開關關的,孩子們十分好奇地看完全程的「表演」。


一間賣竹子的店,竹子比房子高好多好多。


這間店裡的物品用一種很特別的方式展示,一樣樣東西不斷地疊上去,一直到天花板,每一樣東西看起來都搖搖欲墜。

有一位阿姨騎車經過,對昱伶說:「你們帶孩子出門,要小心一點,走進去一點!」

後來聽昱伶轉述這件事,我只能搖頭苦笑。走在街上,人行道幾乎都被商家佔用了,我們一行人不得不走在機車道上。我知道阿姨確實是好心,但這個城市不適合行人,到底是我們的問題,還是這個社會的問題?


回家前,我們在彰化選了路人推薦的魷魚羹吃晚餐。一位孩子不想吃魷魚羹,逛到旁邊的「鐵道迷專賣店」,店員友善地打開了模型,讓火車快速地奔馳起來。


在我的魷魚羹上桌之前,我帶著另一群不想吃魷魚羹的孩子去找飯吃。他們選了一間便當店,我交代幾句「不要亂跑」、「在這等我」之類的,就在門口看他們走了進去。

老闆看見孩子們一言不發地走進去,大概是沒見著一起的大人,覺得奇怪,問了句:「你們要幹嘛?」孩子被這麼問,也覺得莫名其妙,理所當然地回答:「我要吃飯啊!」

這幾天出門在外,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的從業人員、街坊、一般民眾、各公私立機關的人員,有的人對小孩有莫大的包容,有的人小心提醒小孩應當如何,有的人十分苛刻,不能提供孩子好好練習的機會。

這個社會如果不適合小孩出門旅行,到底是小孩的問題,還是這個社會的問題?

是不是有一天,當孩子三三兩兩的走進便當店時,我們會習慣於這種風景,而不再感到訝異?

是不是有一天,我們能給孩子們足夠友善的街道、交通工具,和成人應有的包容,讓這樣的風景得以常常見到?

第四天,孩子們致力於實踐這種風景,雖然這並非他們的本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