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尊重(致家長的回信)

感謝妳的詢問,讓我有機會做出不同觀點的詮釋。這樣的機會很難得,所以我誠懇以對。因為「尊重」是很重要的議題,所以我花了很多字來詮釋我的看法,如果妳耐心看完的話,我會很感激。我先回答關於未來課程內容的問題。

這個課程的主軸是「閱讀與創作」,而所有雋永、撼動人心的作品都建立在對人性的關懷或是對世界的理解之上。過去一個半月我們著重在讓孩子感受到「創作的樂趣」並且讓孩子移除對自己的「錯誤認知」(註一);接下來我們將要開始帶領孩子理解人性以及世界,繼續創作之路。

在接下來的寫作之路上,我們一開始要接觸的是與個人息息相關的各種「情緒」。喜歡、討厭、憤怒、開心、興奮、難過、捨不得、擔心、慌張、害怕。還不確定會談什麼,因為人的情緒如此複雜而多元,我不能確定對孩子來說「比較有感覺」的是哪些(而我們怎麼能期待孩子書寫那些「無感覺」的事)。所以在第一堂課,我們會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關心的那些,在其中挑出我們都覺得很重要的。

另一方面,創作立基於個人的經驗,所以我們也要開始談「記憶」。將情緒的討論搭配上「記憶」這個題材,我們可以期待孩子能找出非常值得書寫的個人經驗。我們將透過閱讀美好精巧的作品,來體會別人如何巧妙地敘述個人經驗,讓閱讀者能感同身受。然後我們將練習將自己的經驗以自己想要的方式表達出來,形成一種「新的經驗」,讓人們理解,也讓自己重新理解。

在題材的選擇上,會以繪本為主,搭配經典的小說、詩或散文,以孩子的經驗出發,並嘗試拓展孩子的眼界,讓孩子看看那些不朽的作品,即便他們還不能真正領略,但也能藉以懷抱那種胸懷。

至於創作的形式,我會期待並邀請孩子採以文字為主的方式,但不會死硬地「規定」其表現方式,因為我不確定人類歷史上有沒有一則撼動人心的作品,是在(自己不認同的)重重限制之下誕生的。

⊙註一:關於「孩子對自己的『錯誤認知』」,請參考「寫作的幽魂」


接下來,我回應關於「尊重」、「秩序」與「權利」的部分。

我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讓那堂課看起來不這麼「混亂」。譬如在課堂稍稍開始混亂,或者我發現舊生情緒因為新生的加入而顯得過度興奮的時候,就放棄原先安排的討論,直接進入設計嚴謹的教學活動,那他們就會立刻投入創造性與操作性的活動之中,混亂便會得到「控制」。這是很多教室「看起來」很穩定的方法之一,而且還是其中比較有教育意義的一種。我當下之所以不採取任何可以「緩解情況」的方法,寧願課程被延誤,也要堅持與孩子「對抗到底」,反覆地嘗試讓他們接收到我的情緒與感覺,正是因為我要教孩子「何謂尊重」,也正是如妳所說:「這是應該先被教育的部分」。

如果我們理解的「尊重」,是一種對任何對象在任何場合都得以成立的「對人的態度」,而不是對某些特定的對象或在某些特定場合才會出現的「場面行為」,那讓我們來仔細想想,如果用「訓斥」、「說教」、「處罰」或是「獎勵」便可以讓孩子懂得「何謂尊重」,那我們的孩子早就該在「任何場合」都能「尊重他人」了,不是嗎?畢竟我們的傳統教育裡一點都不缺乏這些「教尊重」的元素。

訓斥與說教等等傳統教育的手段,都是在教孩子「識時務」、「看場合表現」以及「欺負好欺負的人」。最好的證明,便是孩子們在我的課堂上欺負我,但卻不敢(而不是不願)在學校欺負老師、在家裡欺負父母。

而很諷刺的,一般咸認為在「教尊重」的方式,正是孩子在其他場合不尊重人的原因。讓我們回顧一下我們的成長經驗,從小到大,那些被傳統方式「教」得特別多特別嚴厲的孩子,不正是那些最不能尊重他人、符合社會期待的孩子嗎?「教」得越多,反而「錯」得越多。

那天的最後,我又花了十分鐘和孩子談「平等」,我們有以下的對話。

我說:「你們可以不上我的課,所以我也可以不上你們的。如果你們一直欺負我,我就要停你們的課。」

有一位孩子說:「可是我們在家都不敢欺負爸媽啊!」

我:「如果妳很可憐,妳可以用其他方法跟我說,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但是我沒有理由也不想要一直被你們欺負。所以如果你們再欺負我,我就不想上你們的課,要停課,一個禮拜不能上。」

孩子:「不要,那好慘!」

如果「尊重」指的是「在可以選擇『要不要』的情況下,將對象視為與己平等的個體,對其做出公平、誠懇的行為」。那麼那天教室的混亂,正是為了上面這些對話而預備的;而這些對話,正是在教尊重:「打從心裡在乎、打從心裡愛人,然後為了這份在乎和愛做出選擇」。

我不敢保證這樣的混亂還會不會發生,而我也不排斥或抑制它的發生,因為它每一次發生,就表示孩子還沒學會「尊重人」的能力,也就表示我又多了一次「教尊重」的機會。我不確定這樣的過程會反覆多久,因為我不知道「學尊重」需要多久的時間(畢竟有那麼多的成人,也不懂得尊重)。但即使每週兩小時的影響不會太大,我也會很踏實地做。

接著我說說我對秩序的看法,請妳參考。

我先回答你對這些孩子背景的問題。這些孩子的社經地位都是中上,父母也都投入很多時間與費用在孩子身上。其中不乏家裡管教非常嚴厲的,但也有相對開放的。但不管這些孩子從何而來,他們一開始都是非常「有秩序」的,如同那天的三位新同學一樣。

請先別急著斷定「是我的課堂讓孩子變得如此壞」,因為如同「教尊重」一般,一個禮拜兩個小時的薄弱影響,在兩個月內是沒辦法讓「有自我控制力的人」變得沒有自我控制力的(而且是選擇性的沒控制力)。

我從事兒童教育工作數年,無論是夏令營或者是教室內,大多數孩子的表現與家長們看見的都有非常大的不同,這是因為家長的責任迫使家長不得不對孩子的行為有許多的期許與要求,使得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敏感,而孩子對家長的目光敏感。

當然,我並非暗指妳的孩子屬於「大多數孩子」其中之一,但妳所看到的其他孩子是如此的。「秩序」並無法讓人的人格趨於成熟,否則軍隊一定是人格最成熟的一群人了,他們每天固定時間起床固定時間睡覺,幾乎每天作一樣的事,但任何熟知軍隊的人都知道,那裡面多的是人格低劣的人,只注重表面的儀態與秩序。而服完刑期的受刑人也都絕不會再犯,因為監獄也是最重「秩序教育」的所在。

秩序絕不可能讓人成熟,但也許能讓課程進行得「順利」。

只是很不巧的,我們的課程是創作課。秩序要求一致、要求冷靜、要求和群體合而為一;但創作要的是獨特性、是熱情、是個人性。在創作課裡,絕不能夠有秩序,否則將變成為「復刻課」。我不知道這世上是否有創作者能夠在秩序中創作,或者有教育者能夠在秩序中教創作,但對我來說是難以想像的。

最後請讓我說說我對權利的看法,請妳參考。

的確,舊生耽誤了新生們的「標準課程」,讓我預先設定的進度被拖延,他們這方面的權利被實實在在地侵害。但若我們認同「教尊重」是更為重要的教育項目,那這些新生反而是受益的一群人。因為他們親眼見到了「尊重」的展現:他們親眼看見一個具有社會權力與力量的大人,在被一群力量遠小於自己的孩子欺負時,仍舊堅持「尊重」他們獨立的人格與個別性,不對他們施以暴力、壓迫或控制,而不斷地嘗試各種表達、傾訴、說理,以尋求一種人際間的公平與正義。

我想,這便是教育。

無論妳是否認同,或孩子是否繼續參加這個課程。希望我的詮釋能更讓妳理解教育的其中一種可能性。

最後,我要做個解釋。我並不服膺於任何的旗幟或標籤之下。我所有的教育堅持、理念與行為,都是經過我日夜反覆思索、懷疑、詰問與辯證,然後逐漸在實踐中得以驗證的。我並非絕對,但誠懇而可被理性與經驗所檢驗。

駿逸

留言

  1. 覺得你好厲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總是讓我思考如何當一個老師。

    回覆刪除
  2. 超好看!!清楚點出道理!所謂的尊重、平等,都不應該是許多家長亟欲看到的表象,而應該是孩子懂得判斷、理解之後而做的「自己的決定」。

    回覆刪除
  3. To 小美, egg, 阿玲,

    謝謝妳們。

    練習把這些事情說清楚,是一直困擾我的功課。

    回覆刪除
  4. 我要簽名我要我要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