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職工作坊記錄 ] 孩子的失序(攻擊)行為



這週的親職工作坊有兩位報名,顯堂和佳純。

佳純為我們帶來兩位可愛無比的孩子,異卵雙胞胎,兩個孩子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樣子」這句話詮釋得淋漓盡致。哥哥靜些,張著好奇而有神的好看眼睛,不停不停地從深深的裡面看出來,注視著打量著,勇敢而敏銳,和他對視著,就覺得好像看得到他的靈魂在長大。弟弟則有極其生猛的力量,敏捷又機智,反應快得讓人措手不及,尤其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有非常令人驚豔的表現。孩子們在媽媽四周的「安全範圍」裡,探索自己身為個體的諸般可能性,就只是待在旁邊,彷彿就分得到成長的力量。這週的主題是「孩子的失序(攻擊)行為」。佳純的兩個寶貝最近已經有了「所有權」的概念,分得清楚你的我的,加上手臂的肌肉已經發展到可以進行「新奇好玩」的甩、擺動和拋擲的動作了,兩個小兄弟之間的衝突就開始逐漸增加了起來。佳純的處理方法之一挺有趣的,她會帶「搶輸」的孩子去找「搶贏」的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好去跟對方交換自己想玩的那個。這招有時奏效,有時卻行不通,但卻不失為一個可以嘗試的好方法。

佳純很少打孩子,她採取的方式,是很正經嚴肅地請孩子停下動作,看著孩子的眼睛,跟孩子堅定溫柔地說明自己的困擾、需求或擔心。我可以想像,有兩個這個年紀的孩子,把耐性的底線訂得如此高標準,照顧孩子一定非常地辛苦。整個下午我不停地看見弟弟生龍活虎卻有點粗暴地和媽媽玩耍。你若是認真地看孩子的表情,一定看得出他正在多大的快樂之中,同時我們也看得見孩子動作上的粗暴,但佳純仍舊可以看見孩子的正面力量,並且堅持住自己訂下的底線,用十足的耐性和溫柔去對待孩子。

我十分佩服佳純意志的堅定程度,尤其當我知道她身邊的社會系統並不十分支持與理解她的教育態度時。甚至,連她和孩子一起參加的親職支持團體,給她的竟是壓力而非支持的力量。我心想:「這真是一種磨難。」

我感嘆地對她說:「妳簡直是在革命!」

當弟弟拿著玩具和光合的椅子玩得「有聲有色」時,佳純問我:「這個時候,妳會阻止他嗎?」我看見孩子正有快樂,我沒看見有誰或是什麼因此而受損,我耳朵聽見的聲音,並不真的大到令我不舒服,我笑著說:「別擔心,我們這裡是革命黨。」

在佳純和孩子的互動中,我們看見了兩歲多的孩子可以「聽得懂人話」。大多數的情況下,在佳純「嚴正」的聲名之後,孩子就會停止該項危險或令人不舒服的行為。但有些時候,這樣「說理」的方式並不能讓孩子的某項危險行為「完全消失」,我們看見弟弟反覆地抓媽媽的頭髮,讓媽媽很不舒服。

「對於孩子一再重複的攻擊行為,該怎麼處理?」佳純問我這個問題。為了更瞭解情況,我問她:「當你嚴正地說明的時候,孩子當下會停止行為嗎?」佳純說:「會。」於是我這麼判斷:「我猜,孩子是忘了。」以佳純的孩子來說,孩子正處於一種「樂於練習肢體動作」的階段,而以弟弟天生特別活潑的氣質,在玩得很開心很投入的時候,某種程度的「忘我」是很可以想像的,我們大人不是也有很「high」的時候嗎?我說:「除了反覆提醒以外,我目前沒有更好的方法。」我想佳純其實很清楚這件事情很難有「快速有效」的方法,但我們也知道,大環境沒有這麼溫柔,也沒有這麼大的耐心。

無論是這種「生理上」的攻擊行為,或是更大些的孩子可能會有的「習慣性」攻擊行為,想要「快速有效」地徹底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即便我們願意(孩子)「付出某種代價」。

我想到普拿疼的廣告,用頭痛來比喻似乎還蠻貼切的。有什麼辦法可以一次解決「頭痛的問題」呢?我們或許可以「快又有效」地解決這次頭痛的狀況,但「頭痛」的問題不可能因為一次的投藥就能夠「徹底解決」,即便你願意付出代價也不可能辦到(不是傳說普拿疼不傷胃但傷肝嗎?傷肝就是代價。)那我們如果願意一直投藥呢?可別忘了,止痛藥只是止痛,而且還會產生抗藥性,依賴「快又有效」的方法越常越久,發揮效果所需要的劑量就會越來越大。是的,我指的就是企圖立即停止孩子行為的各種形式的強烈處置方式。

佳純現在正在試驗一個新的方法,她開始在與孩子溝通未果之後,對孩子採取「隔離」的處理。「隔離」可以在很多情況下作為主要的處置方式,它可以清晰而直接地傳達大人的情緒與價值觀,我建議她,若是被孩子惹毛了的時候,也可以採取「隔離」的方式。「我生氣了,因為你不聽我說話(或是你不願意遵守對我的承諾),所以我現在不想跟你說話。」如上面這般清晰地傳達一個訊息,孩子就能夠清楚地接受到「冷靜」與「溝通」是與(重要的)人互動的重要能力,他必須早日學會,否則就會常常讓重要的對方不願意跟自己說話。

這個方法是否有效,或是能有多少效果,取決於孩子是否將你視為重要的對象、是否在乎你的感受與眼光。很幸運地,跟孩子在其他的場域(學校、安親班)的教育者比起來,這優勢幾乎是身為孩子主要照顧者的父母所獨佔的。

當然,如果我們要採取某個處置,就必須貫徹它。很多照顧者在「修理」完孩子後,常常又會因為自責或心疼,而忍不住立刻去呵護孩子或是給孩子各種「好處」,這樣的處理方式會讓孩子完全搞不清楚狀況,讓先前的「修理」變得毫無意義。但請注意,我這裡指的並不是「時間上」的貫徹,而是「狀態上」的貫徹。如果我們要孩子冷靜,在孩子已經冷靜下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停止「隔離」的處置了。如果我們堅持(無論什麼原因)孩子要被隔離三十分鐘,但孩子在五分鐘內就可以冷靜下來了,如此一來,其餘的二十五分鐘就顯得多餘而令人傷心,特別是容易讓人無聊、讓人胡思亂想。如果我們想要讓孩子練習耐心或專注,我們有很多其它的好方法,不需要和「隔離」綁在一起。把不相干的事情或教育主題混在一起反而會模糊了焦點,讓孩子搞不清楚現在大人想要傳達的究竟是什麼訊息。

在國小任教的小美總是有很棒的點子,讓我不得不同意「創意」真是教育者重要的武器之一。她說她這學期想在教室裡弄一個「冰箱」。我問:「冰什麼?」她說:「冰小孩。」看著我大驚失色,她笑著說:「就做一個大冰箱,然後跟小孩約好,小孩正在情緒上頭沒辦法冷靜的時候,我或是旁邊的人就會提醒他:『你現在很激動唷,要不要去冰箱裡冷靜一下?』」

缺乏自我控制和冷靜的能力固然是不足,但不是「做錯」了事。同樣的隔離法,小美的創意讓這項處置顯得很明確又沒有「責難」和「處罰」的味道,讓教育的目標被獨立地凸顯了出來,這個讓孩子練習「讓自己冷靜的能力」的好方法應該可以達到最大的教育效果。我幾乎都可以想像,小孩若是不真的很生氣,說不定聽到「要去冰箱」就會笑出來,搞不好還歡天喜地的跑去呢。該說的該做的都說了做了,而且又和樂融融天下太平呢!

然而,隔離最多只能讓孩子練習「冷靜下來的能力」,這項能力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就足以停止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但在更多其他的情況時,當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如何跟孩子分析「為什麼不能打人」、「什麼情況下什麼樣的動作會讓別人不舒服」這類的教育工作,才是真正的重頭戲。也就是說,當孩子冷靜下來之後,「教育」才正要開始,「隔離」的技術不過是讓孩子冷靜下來、讓教育可以開始的前奏而已。

這禮拜認識佳純真是太好了,能夠讓這麼堅持的好人兒得到多些力量走下去,真是讓人滿足,美中不足的是沒有更多的媽媽來一起分享彼此遇到的問題、交換教養的意見與經驗。

另外,也很開心這禮拜顯堂也在,他在和孩子相處時,不斷地鼓勵孩子發展「替代行為」來取代原有的「不適當行為」,也是很好的示範,這方法對年齡較小、較缺乏理性判斷能力的孩子特別有效,可說得上是「比較快速有效」的好方法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