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4 週三文字遊戲課

小孩人數:五
年紀:小三~小四
開始時間:2015.10~

這禮拜我們玩的遊戲是「競標句子(註一)」。我把從數個作家的數篇作品裡選出來的句子,貼在白板上,讓孩子一句句「出價競標」,價高者得。有的孩子一開始憑著直覺來選擇,漸漸地,隨著熟悉遊戲、代幣的減少和白板上句子的減少,孩子們漸漸慎重起來。

到了遊戲的中期,我意外發現這種慎重逐漸讓孩子們累積出一種「味覺」,他們開始辨識不同作家的不同行文風格。我認為這種「味覺」十分重要,是「美感」的前身,逐漸發展下去,它將可以辨識出那些對孩子來說「好/不好」或「美/不美」的作品。這與文字承載的意義無關,而只與意義承載的形式(或外貌)有關。

在那裡土地讓我跳躍,春天使我激動,落葉引導我進入森林,溪水將我純淨,風帶走溫度,而冬天令我屏息。
《浮光》,P.107,吳明益

慢慢習慣土地的凹凸,直到蒼白的腳掌熟悉大地的脈搏
《迷霧之旅》,P.264,瓦歷斯˙諾幹

例如上面這兩個句子,雖然都是在書寫人與自然的互動,但卻有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或者說,能帶給我們不同的「美感經驗」。

這個意外讓我當下決定改變原先的設計,在每一個句子開始競標之前,先讓孩子們「猜作者」,猜中的,可以免費得到句子。這個激勵讓孩子們更認真地去辨識每一句話的「味道」,在一再的錯誤與重新理解之中,部分小孩在遊戲的末期,已經快要能夠清楚辨認某些作者行文風格之間的差異。

完全意外的收穫啊。接下來幾次,趁著孩子興致高昂,我想要繼續磨練小孩的這份「味覺」。



註一:這個教案的原型是參考小草旅人怡如的教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