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1 週一課後自學課程紀錄

成員:六人(小一、小二,團體已運作一年)
教育者:駿逸
助教:芸玫

今天小卡跟小米請假,人數少,空間相對大了起來,大夥顯得悠悠哉哉。真想有一個更大的空間啊,統一發票為什麼這麼難中獎呢?


芸玫這幾次為孩子們開的「眼界」都大受孩子的好評,有些孩子打從一開始就篤定要「先看看芸玫今天要做什麼,再決定今天要幹嘛」。這一次芸玫帶來好多手工藝的書,讓孩子們一邊翻看,一邊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除了「手工藝」這個主題,芸玫還打算帶孩子們出門,去尋找一些素材來當作創作的材料。因為主題新奇有趣,孩子們都搶著要加入,但芸玫沒有把握可以帶這麼多孩子們出門,還能「平安出門快樂回家」,所以把孩子聚在一起開了個會。知道芸玫的擔心,孩子們開始保證:「沒問題啦!我們會很安全!」

芸玫叫我出來幫忙想想辦法,我說:「他們是可以保證,但妳也未必會相信啊。有的時候,我們就是沒辦法相信孩子的保證,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孩子們笑呵呵地說:「對啊,之前我們也差點發生危險啦!」


啊伃跟啊駿接受我的邀請,一起學了一套新的桌上遊戲《卡卡頌》。

這套遊戲稍微可以練習孩子們的空間感,類似拼圖那樣。但不像拼圖只有一個正確答案,這款遊戲還要試著「算計」,從各種可能性之間,找出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甚至對他人最不利的結果。

玩的過程裡,阿駿一直忍不住分心注意計分盤上的狀況。我問他:「你很在意輸贏嗎?」他說:「才不會勒。」我:「可是你一直在看計分版耶。」他沒有回答,回我一個複雜的笑。


過了一會兒,芸玫和孩子們帶著「戰利品」回來了。從附近的工地裡,孩子們找到了許多類型的「垃圾」,打算用這些東西創造出「藝術品」。之前我們的課程裡也有用過這個想法,當時我特地去請教讀藝術的朋友,她說這叫做「集合藝術」。


像是這樣,年紀稍小的孩子,細心費勁地將路邊的玻璃瓶洗乾淨,經過個人性、創造性的重組,形成了新的意義,成為獨一無二的藏寶罐。


也像是這樣,將數個不同形狀的石頭、磚塊,依照自己想像中的圖像著色、組合,成為精緻的裝飾品。


也有可能像這樣,將自己的木工技藝融入在創作的想像裡,於是能夠超越單純組合素材的侷限,而能擁有更多更大的可能性,走向更遠的他方。


當進行「集合藝術」的孩子們有目的性地拿出顏料時,無意中讓其他的孩子們得到了新的「方向」。像是這樣,一個接著一個,發生了一連串無法預測的、美好的「連鎖反應」。

有的孩子拿出紙筆來,開始畫圖。而小瑜不畫圖,她就只是調色。她豐富而複雜的調色盤,讓部分的孩子跳脫了「形象」和「單一色彩」,開始將不同的顏色毫無「章法」地混在一起。

在一個空間裡,孩子們的互動彼此影響。在有嚴謹結構的課程設計裡,這樣的彼此影響往往是「干擾」,讓孩子們無法在短時間裡一起走向某一個教育者設定好的「前方」。但在這樣鬆散的結構裡,孩子的互相影響,往往是教育者求之不得的「啟發」。


畫好了,那就晾乾吧?阿駿自己拿到室外去晾乾的作品,被不可預料的大風刮落到地上,沾上了些許的沙塵。

我將它撿拾起來,拿給阿駿,隨口但真誠地說了句:「這樣其實還蠻好看的。」他轉頭將地上的木屑撿了起來,隨性地灑在未乾的圖畫紙上。

而不畫畫的小瑜呢?

最後,孩子們都走得差不多了,她拿起她豐富而賦與眾人省思的調色盤,在她的圖畫紙上,為今天所有人的努力工作,創作了一個好看的結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