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7 週三社會課_練習積極參與討論

團體運作時間:自 2014.9.1 開始
成員:6人
教育者:駿逸、博霖


這次上課的寫照就是這張照片。

如果我們觀察過孩子們玩遊戲的樣子,孩子們聚在一起時,很少不知道接下來要幹嘛。但在討論時,如果台上的人不提出一個問題,通常整個討論就會沈默下來。

我提出我的觀察,問孩子們是否也覺得確實是如此,孩子們都覺得是這樣。於是,我邀請他們一起嘗試一件事:「學會如何討論。」

在過去,上課的方式往往是由我來負責引領討論、負責在白板上記錄下討論的進程、負責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跟上我們討論的內容。討論進行的方式,通常是孩子問出一個問題或回答一個問題,我把這個問題或想法寫在白板上,然後一一徵詢其它孩子的看法。當有另一個孩子發表進一步的意見時,我在把這個意見寫在白板上,再次一一徵詢其它孩子的看法。像是這樣,週而復始。

這樣的討論方式,內容雖然確實建築在每個人的意見之上,但卻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做重述跟確認,孩子們都是被動等著被徵詢的,而容易恍惚失神或跑去做別的事情。

但這樣真的是孩子們要的嗎?我請孩子們做個選擇:「學會主動積極地討論」或是「像之前那樣被動參與討論」。

在短暫的考慮之後,所有的孩子都選擇要練習新的方式。

於是,我把自己的位置從中間移到旁邊,試著減少自己對討論的影響,想盡辦法拐著彎兒去協助孩子們掌握討論的流動。

這真的非常麻煩,非常非常麻煩。

首先,孩子們很習慣對著台上講話,當「台上」沒有人時,孩子們仍舊習慣對著我講話。或者,孩子們很習慣兩個人展開小聲的對話,其它人或許聽不見,或許不覺得那段對話跟自己有關,而不主動去聽。我請孩子們想像餐廳的那種圓桌,試著想像把自己講的話丟到桌上,也想像自己把別人講的話「夾」到自己的腦袋裡。

當一個孩子提出一個意見或問題,卻很少會有人接著說下去,通常「桌面上」會陷入沈默。有時,孩子們並不是沒有聽見,當有人去徵詢他時,他也就立刻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先是請孩子們試著主動回答,但成效很差,每個孩子都還是不自覺地等著「被問才要講話」。於是,我提出一個折衷地的提案:「由提出意見或問題的人,一一徵詢其它人的意見。」這樣子的做法,至少把引領討論流動的責任,從我的身上轉移到不特定的小孩身上。

我們一直遭逢到諸如之類的困難,花了很久很久的時間,經過很多很多努力,才終於從頭到尾完成一個結論。

有一個孩子說:「我不要這樣了,我要回到之前那種方式。」另一個孩子說:「我要繼續這種方式。我覺得我之所以會一直沈默,不習慣立刻回答別人問題,而要等著被詢問,是因為之前的老師不讓我們這樣子(主動積極地)討論。」

下週,我們要根據孩子們做出的結論來行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