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1 週三社會課_友善兒童公共空間

團體運作時間:自 2014.9.1 開始
成員:5人
教育者:駿逸、博霖


這禮拜一開始讀的文本,是這篇新聞

這則新聞跟我們正在努力的工作有關,我請孩子們看完這篇新聞,然後想一下這篇新聞所提到的改變,是否令他們覺得滿意。

有的孩子覺得這樣不夠好,應該要「每天都開一班親子列車」。稍微追問之後,我發現孩子們在想這些問題時,沒有考量到代價,只是當成許願。但國家的前就是我們的錢,錢就是這麼多,花去那裡,這裡就沒了。我試著補充從代價來考慮這件事的角度,然後追問孩子:「補助了票價,就會讓其它需要政府花錢的地方少了一部份的預算。我們真的要把錢花在這,而不是花在其它的地方嗎?」

兩邊的孩子們開始各自表述,有的孩子認為「使用的人多付點錢也是應該的」,但也有孩子說:「這是很基本的條件,無論如何應該要想辦法做到。」

最後,所有的孩子都同意:「這是很基本的條件。」所以他們對於台鐵只有在支線有親子車廂是不滿意的。但也有孩子提醒:「這只是試辦。」所以,最後情況會如何演變,還得要持續關注才行。在上課之前,我跟博霖簡短開了個會,討論這個主題連續三個禮拜以來孩子們的狀況。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觀察:小孩上禮拜比上上更沒動機。

於是,這禮拜第二個階段我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有沒有覺得,上禮拜你們在做調查的時候,很像是在做作業?」

孩子們仔細回想之後,都認為自己上禮拜是交作業的心情,跟上上禮拜「有一股力量想要去改變什麼」不太一樣。作業跟自主行動的差別很明顯,孩子們自己也一清二楚。

於是,我請孩子們重新做一次選擇。

我們可以暫停這件事,等到以後再遇到時,重新鼓起力氣行動。或者,我們可以現在就試著鼓舞自己,讓我們展開行動。

出乎我意料之外,孩子們全都選擇要繼續行動,大部分甚至毫不猶豫就選了。我原先還以為孩子們會懶惰,輕易選擇暫停(對某些孩子來說,其實也很類似放棄)。

我也提出三個後續行動的可能:(1)說明站 (2)問卷 (3)連署 。

提出三種不同難度的做法,一方面固然是讓孩子有一點懶惰的空間,一方面是我自己也覺得帶小孩去做連署實在是很累人的事,是我自己也想要偷偷懶。

但這個偷懶的計畫也沒有成功,考量到影響力,孩子們全都選擇要投入最麻煩但影響力最大的連署行動。


於是我們就開始讀文件啦。這份文件是前人做的(當時的兒童,現在不少已經是青少年了),我覺得做得非常好,很難超越這份文件。於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懂這份文件,並且提出我們意見不同的地方,做出修改,或者重新調查。

一邊讀一邊討論,一邊讀一邊討論,孩子們不習慣這種強度的學習方式,終於漸漸渙散了。幾次下來我也有點失去耐心,於是打算換一種做法看看。

我選擇退出討論。

我對孩子們說:「你們自己討論吧,看有誰要出來帶討論,主持一下。在你們討論出結論前,我不會干預或講太多話。」


後續的發展讓我跟博霖大為吃驚,跳出來試圖影響討論進程的,竟然是在我帶領討論時最不能專注的小貫!!!(因為太驚訝所以用三個驚嘆號。)

反而呢,這時最渙散的人,變成在我帶領討論時比較能專注的阿翔跟阿放。至於阿祐,對於兩種情形的反應到是沒有太大差別,集中程度都在中上。

小貫不但一反常態熱切地圍繞著主題發言,而且還試著徵詢別人的意見,甚至要求其它人專注在討論上。我跟博霖真是大吃好幾十驚。

我初步認為,有一個人像這樣去引領討論的進行,讓小貫逃開了面對討論的責任。而在沒有我帶領討論的情況下,她反而積極地去承擔責任,試著把討論開展下去。另一方面,我認為我的帶領可能也妨礙了其它孩子承擔討論的責任,其它孩子們在沒有我帶討論的時候渙散,也許正表示了他們並沒有在我帶領的討論之中,學會如何承擔討論進展的的責任。

但我也不是覺得從此把討論完全交給孩子們,會是比較好的方式。

小貫這次試圖把其它孩子拉回討論的做法,是說「你們不要玩了啦」,或瞪他們,這反而讓整件事情變得更有趣、更讓人想要繼續玩下去。


我想更好的做法,可能是在「有我帶領」跟「沒有我帶領」之間擺盪,一邊試著示範「引領討論的技巧」,一邊試著讓孩子們練習主導討論的開展,試著承擔起開展討論的責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