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11 週二電影讀書會,紀錄

這禮拜我們開始了一個大人的電影讀書會,參加的都是媽媽,想要從親職教養的問題或書籍裡稍稍喘一口氣,所以聚在一起看電影,討論一些電影的話題。但媽媽總是一個難以喘息的「身份」(跟教育者一樣),無論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會忍不住「從媽媽的角度」去理解一番,於是我們還是討論了很多育兒的話題。

文本:狼的孩子雨和雪
成員:五人

今天是我們第一次聚會,因為跟大家還沒有很多默契,我們的團體也還沒有一個明朗的討論文化,所以我比較謹慎,我想大家也很謹慎,於是我們很少對彼此想法的質問跟好奇。

不過,即使如此,我們今天也有一些有趣的話題在伸展,我試著記錄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當然,就如同今日重述時大家所在意的點會有大大小小的不同,我在此時的重述,也必然跟各位臨場的認識有大大小小的差異。我也很期待大家把自己當時或事後的感受、想法或觀察書寫下來,相信必然可以增加各位的收穫。

在整個討論裡,「自我覺察」與「選擇」是我們在家長的身份上,不斷試著澄清的問題。其中最明確的問題,要算是「我們確實要放手讓孩子們自由發展,但幾歲呢?什麼時候呢?怎樣才知道孩子是否準備好了呢?」在我們的成員裡,有人指出「如果不讓孩子們有磨練(或者冒險)的經驗,孩子們終究不可能有『準備好』的那一天」;而另外一種看法,則認為「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太逞強了呢?我們怎麼可能讓三歲、五歲的孩子就開始磨練或冒險呢?」

今天在場的成員都同意「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但前提是「小孩得要自己準備好了」。不過,大家也提到:「以狼來說,這個年紀已經成年了。」這似乎是在說:「所謂的成年,在不同的情況下,會有不同的判斷標準。」二十歲或是十八歲這種標準,到底是一種有實際根據的標準,還是我們自我說服的說法或策略?

如果「沒有練習/冒險就終究不可能學會」是真的,那我們終究得要在「放手」與「限制」之間一次次拉扯。

我想,導演想問的問題,可能是:「你願意讓孩子們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嗎?即使他想要成為一隻狼?」

如果你的答案是「YES。」,導演可能會進一步地追問:「那麼,是什麼時候?說不定,你的小孩早就已經成年了。」或者他也會這麼問:「你一直不放手,或者你不試著開拓出一個讓小孩可以安全嘗試的環境,小孩怎麼可能得到足夠多的人生選擇?」

回到「實際的人生」裡吧。

「要不要讓孩子自己決定穿不穿外套呢?」
「要不要讓孩子自己決定吃不吃晚餐呢?」
「要不要讓孩子自己決定幾點睡覺呢?」
「要不要讓孩子自己決定寫不寫功課?」
「要不要讓孩子自己決定讀不讀書?」

以上這些實際上的問題,都可以放在我們今天的討論裡去看待。

那我們就可以再追問自己:「如果我都能接受孩子將要成為一匹狼,那又何必去在意孩子幾點睡覺、幾點吃晚餐,或者穿不穿外套?」比起成為一隻狼將要面臨的危險與苦難,感冒、肚子餓、因為熬夜而身體變得稍稍差一點,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呢?我們終究得要讓孩子們自己去嘗試這些,好得到教訓,但那是什麼時候?什麼時候開始呢?

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蕙如對主角花兒「總是微笑往前走」這件事的反思。蕙如(我忘記精確的詞)說:「我覺得,這樣是有點壓抑的。」

今天我沒有說,但我在看見老伯伯對花兒說:「幹嘛一直笑?笑有什麼用?」的時候,其實有一點感動。彆扭的伯伯用一種自己的方式,試著照顧並且瓦解花兒在孤單面對母職時的那份「不得不的堅強」。

就像人不能/不必獨自生活,我想人也不能/不必獨自面對母職(或父職),而要裝扮或建築起那份「不得不的堅強」。面對小孩,我們都有很多困擾和委屈,要是我們可以像是山村裡那些互相依靠的人那般,在陪小孩長大的路上互相依靠的話,我們也許就能走得更有信心,也更從容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