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9.16 週一課後自學課程紀錄

成員:七人(小一、小二,團體已運作一年)
教育者:駿逸
助教:博霖、芸玫

我試著用兩個方法來讓小孩開始工作。

第一個方法,是讓小孩看見工作的樂趣與成果;第二個方法,是讓孩子看見自己行動的代價。


翊哲和僑僑都是輕易就被第一個方法打動的小孩,他們努力寫完功課,然後馬上投入工作。他們兩位也非常積極地嘗試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這讓我想到,他們也都是很喜歡肢體運動的孩子,同時又對知識非常著迷。


除了左圖那輛小車廂的洞是我鑿的,其他部分僑僑幾乎都可以自己完成了。只是代價是手指被刮破了個洞。

翊哲也想要做一組和僑僑一樣的車,他比較晚開始,我想讓僑僑試著練習指導翊哲工具的使用方法。


阿古看見芸玫的工作,也很快地就投入進去。他們今天嘗試做一個香包;先用刨刀從檜木(芸玫自海邊撿的)上將木片刨下來,再縫製一個袋子來裝這些木片。


阿古是一個很願意動手自己來的孩子,也會自己分配工作與休息的時間。

小瑜、小卡、小米,上一節課寫作業寫到最後,以致於完全沒有參與到工作。這一次,他們終於比較早將作業完成。可是,當他們完成作業後,他們並不馬上投入工作,而是到處玩耍、研究昆蟲。

我問他們:「如果你們比較想要做這些事情,也很好啊,可是為什麼要來呢?」

她們笑而不答。

我只好提醒她們關於這門課的另一個事實:「你們每一次來這裡,都要給我六百塊唷,雖然這些錢不是你的錢,但是是你家的錢。你們應該要考慮一下,你們花這筆錢來這裡做的事,是不是值得的。」


也許是玩夠了,也許是孩子們終於覺得要開始做一些事情來「值回票價」,他們陸續開始動工。


小米做了一個項鍊,給她的兔寶寶玩偶,小卡見了,也決定要做一個。她們幾個對鋸子很陌生,所以這次的練習著重在鋸子的使用上。

小瑜先是剪了一塊薄木塊,做了一只竹蜻蜓,然後又學著小米跟小卡,開始試著做一個小木偶。至於啊伃嘛,她今天很早就寫完功課了,但晃來晃去幾乎沒開工。這一節課裡,我僅有的兩個理由都說服不了她。


這禮拜博霖帶了棉繩、煤油跟玻璃瓶來,現場將玻璃瓶燒斷,做了個玻璃杯出來給孩子們看。孩子追著問博霖原因,博霖試著解釋「熱漲冷縮」給孩子們聽,但孩子們似懂非懂的。我想來問問看博霖,要不要乾脆趁這個機會寫個教案來試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