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記錄 ] 光影魔術師 Day I

文字 / 駿逸

 你喜歡逛IKEA嗎?我喜歡逛IKEA。

每次在IKEA裡行走,常常會被某些巧妙的點子打中腦袋,「唉呀!」一聲叫出來。覺得「怎麼能想到這樣呢?」但多看了一會兒,仔細端詳以後,又覺得「其實我也想得到嘛!」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一邊覺得IKEA那些設計很厲害,一邊又模糊地覺得其實自己好像也很厲害?那些點子,似乎自己好好花時間的話,也是想得到的。

這個短期教學課程的設計,就是來自這個小小的心情。我相信,創造的能力是人的秉賦,每個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生命經驗,設計一個屬於自己的器物,然後去學習讓它得以實現的能力。

我想這樣的器物與市面上的器物是有所不同的。走在街上,我們在等待。等待一次相遇,要那個符合我們心意的美好物品出現,誘惑我們心動,然後買下它。然而符合我們心意的美好物品常常不那麼容易遇見;它或許會有一些誇張,或者有一些小小缺憾,要不然就是需要付出高額得令人得在它面前罰站好一會兒的價格。

追求這類物品就像追求一見鍾情還要一拍即合。也沒有不好,但我們或許有其他的可能 —— 譬如,譬如經過努力修築而得到的一份親密關係,以及彼此磨合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甘苦回憶。

這個短期教學課程的設計,也是來自這個小小的心情。

所以我們要來帶孩子設計一盞燈,然後去學習實現它的諸般能力。



一個好的科學家必然先是一個好的觀察家。譬如達爾文,鉅細靡遺地記錄他所見到的種種生物,並且在其中找出細微的不同,這讓他對生物特徵的同與異產生懷疑,也在後來讓他有足夠的資料,得以佐證他的猜想。譬如牛頓,關注一顆「理所當然」會往下掉的蘋果,拆解習以為常的事件,得到新的觀點與見解。

所以要做一盞燈之前,我們也模仿這些傑出觀察家的行徑,去好好看一盞燈。並且在製作一盞燈之前,先好好地想一想,什麼時候我們看得見,什麼時候我們又看不見。



如果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孩子真的會是一個好的觀察家。他們發現一盞燈有這麼多組成,而我們要學的事情那麼多,有些一知半解,有些不知不解。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足下的第一步,就是根據我們對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理解,練習去製作一個燈罩。一個小夜燈的燈罩會是很好的練習。

  

孩子們或許獨自規劃,或許合作討論。對於創作與創造的能力,我其實沒有什麼好交給(或教給)他們的;有的時候,我甚至要有意識地克制自己,才能不強加自己的意見到他們的作品上。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只好趕快自己動手創作一個自己的燈罩吧!

 

 



我們在很多課程裡加入創作的機會,藉以連結孩子的生命經驗,有時是文字創作,有時是圖像創作,前一陣子有過集合藝術創作。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會遇見孩子們反覆地來問我們:「這樣行不行?」

一開始,我們總是聽不懂孩子們的問題 —— 創作怎麼會有「這樣不行」的呢?慢慢地聽孩子說,問孩子也被孩子問,漸漸地,我們發現孩子們的問題其實應該被翻譯成:「這樣做,是不是你要的?」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就比較會回答了。我們這麼說:「沒有一定要怎樣呢,你決定吧,是你的作品噢。」

也是漸漸地,孩子們的作品雖然還是從我們提供的範例脫胎而來,但在許多細微處的設計,我們開始發現孩子們的堅持是說一不二的。我想,那就是孩子們「在實踐想法」的證據,也就是孩子們正在創作的證據。


 

自己的作品,揮汗如雨也是要做的。自己的設計,心滿意足地盯著彷彿就很夠了。

這一份經過努力修築而得到的親密關係,以及在磨合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甘苦回憶,孩子走了一遭。

但這還只是「足下」的第一步唷,關於完成一盞燈,我們還有千里之行要走呢。先偷看一下孩子們精彩的作品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