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記錄 ] 光影魔術師 Day 2 &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是在說「好的工具」的重要性。但在那之前,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認識工具,以及學習正確安全地使用工具。




孩子們得到一組工具箱,裡面有些工具是孩子們或許可以辨認出來、但從未親手使用過的,譬如螺絲起子、尖嘴鉗以及絕緣膠帶。還有一些材料,是孩子們不曾拆解、觀察過它的構造的,譬如線上開關、電線、插頭。

我們把這些傢俬從工具箱裡拿出來,一件一件地觀察、討論,問自己一些問題,然後試著回答。「它是由哪些部分組成?」「這些部分又是哪些材料所製作?」「為什麼是這樣設計呢?」「為什麼用這種材料,而不是其他材料?」

在這樣的自問自答中,我們發現許多重要的事情,譬如「電可以通過某些材料,不能通過某些材料,所以電線、插頭或工具的設計會利用這個電的特性,在人會觸摸到的地方使用不會導電的材料。」譬如「有些螺絲起子的金屬部分是有磁性的,這樣有的時候鎖螺絲會比較方便。」我們也在這些物件的設計原理中知曉,哪些部分是危險的,哪些部分是安全的;在之後的製作過程中,這些經驗讓我們的安全更添保障。

在觀察中發現這些細微但重要而有趣的事,讓孩子處於不斷的驚喜之中。他們先是嚇了一跳,然後興致勃勃地用經驗與想像力去揉合出一個答案,這和人類文明裡每一個發現並且回答了重要問題的天縱英才之輩,用的是同樣的方式。

今天,我們要邁出「完成一盞自己設計的燈」的第二步:接電路。

 

學習用剪嘴鉗剝線是一件艱難的事,這或許算得上和自己的燈建立關係的過程裡,屬於苦澀記憶的那部分。孩子們試了又試,好不容易剝好了一條線,卻又不小心把另外一條線扯斷。「一長一短還好吧!」我這麼安慰,孩子卻不能接受,鐵了心把剝好的那段剪短剪齊,從頭再來一次。

 

和剝線相較之下,插頭和線上開關的安裝就簡單許多。在連接插頭和電線的過程中,孩子們也發現螺絲旋轉的方向與電線纏繞螺絲的方向,會影響電線能否鎖緊。

 

生平第一次自己「修築」了一條電路,以之照亮了一畝小空間。孩子們有的欣慰地看著發出微光的小燈泡良久,有的在燈泡發光的那一瞬間,興奮地用力揮舞雙手。

 

完成了電路,我們開始畫設計圖。我們先設想一盞燈的功能,考慮它的外觀和重心。「要放在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時候會使用到這盞燈呢?」「要在哪裡增加重量,這盞燈才不會倒?」自問自答是我們摸索世界的好武器。

貓教室裡有兩盞燈(應該是IKEA的),孩子們看著這兩盞燈,猶豫不決。照著別人的設計做,似乎簡單得多,而且也不難看,但設計圖畫到一半,心裡的不舒服還是難以平抑。有一位孩子若有所思地停了下來,用力吐出一口氣,隨即大力地把設計圖擦得一乾二淨。

最後,她在白色的紙上,開懷地畫出自己。

完成了電線,也設計了燈的外型,製作「我們的燈」的最後一關,就是把它做出來!

 
 
 


最後一步,可以是功虧一簣,也可以是畫龍點睛。有孩子的作品設計圖幾乎一模一樣,外型與材料都按圖施工,企畫連接執行的能力,真是不同凡響。也有的孩子在製作的過程中從材料中發現新的想法,而不斷地修改設計,最後的作品和原來的設計圖毫無類似之處,但卻能清楚看出材料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每一次在課程裡加入創作的元素,就免不了擔心,擔心孩子們會「不想做」、「不會做」或「想做但做不出來」。但這麼多次以來,孩子們總是不曾讓我失望。他們或許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需要一些討論與問答的空間。於是,若是我們懂得欣賞,孩子們就會引領我們看到他們憑藉秉賦所創造的美麗風景。

最後,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孩子的作品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