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能不能是...


像是這個喜氣洋洋的筆套,就是我們這兩週要做的作品。


我帶孩子們討論完筆頭套的設計方法後,孩子們就開始動手設計自己的作品。

當然啦,孩子們總是會因為興致勃勃忍不住想早點開始,而漏聽了這一塊那一塊;或者是因為手做經驗的缺乏,所以沒辦法想像自己腦海中的成品,應該要怎麼畫成設計圖。所以他們畫出來的設計圖,就不總是實際做得出來的東西。
這時候,孩子們討論他們的設計圖,試著讓他們瞭解自己的想法與設計圖之間的差距,就是手做課的挑戰之一。有的時候,孩子們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堅持要依照自己那「大人不看好的設計圖」施工,結果真的做不出來,孩子們也因此學會了一次經驗。但有時候,這樣的堅持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孩子們一邊做一邊想,就用一種我們沒想過的方法,把作品做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樣子。著實讓大人上了一課。


在創作課裡,教育者也有另一個困擾:要怎麼讓家長看見,孩子們的作品,有一種大人不大看得出來的「正經」呢?

課後,阿虎說:「如果讓家長看見我做的sample,家長會不會就有一種期待,然後當他看見小孩的作品,就會覺得『怎麼會長這樣呢?』」

換句話說,家長會不會因此而期待一種作品「該有的樣子」,就像期待一種標準答案呢?


以軒軒的作品來說,恐怕很少人能看出,他原先要做的是一只憤怒鳥。但他認真地畫了圖、努力地剪裁、細心地縫製,做出來以後,他自己看著,也覺得不那麼像一只憤怒鳥了。

我隨口說:「哇!好一只喜氣洋洋的蘿蔔!」他開心地說:「對啊!喜氣洋洋的蘿蔔!快過年啦!」

長大,不一定是一場場決鬥,也不一定是一場場比賽。

孩子們如果可以認真地享受過程,又能夠坦然地接受、欣賞另外一種美好的結果,那不是很棒嗎?

反過來說,庭庭看著自己做到一半、已經不太像星星的星星,喪氣卻不服氣地說:「我要重做一個。」這樣認真地看待結果、希望自己能夠做出滿意的作品,不是也很棒嗎?

我們也知道,庭庭有的時候會像軒軒那樣,坦然接受並欣賞一個不符合預期的結果;我們也知道,軒軒有時候會像庭庭那樣,要求自己能夠展現一個自我滿意的姿態。

如果長大,不是一場場決鬥或是比賽;如果長大,是一次又一次沒有標準答案的創作與再創作。那麼,這樣的人生,該有多麼踏實而享受。

謝謝各位,讓我們的孩子有機會這樣長大。


軒軒說,經過這次幫蘿蔔「縫合」的經驗,他想要成為一位外科醫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