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教育備忘錄 (白話版)



這個白話版是在與朋友的討論中完成,僅稍稍修改而已,讀起來可能會不太流暢,不過跟看不懂比起來,兩害相權,大家自己決定一下。

另外,在得到小B哥哥和小美姊姊的啟發之後,本文將「價值實踐」的概念具體延伸至「事件」中。


以「多數決」為例,如果有人在我的課堂裡充分地為「多數決的其他可能」提出支持的論點,我會毫不猶豫地為弱勢的「多數決」說話,以保持觀點的多元平衡,藉此深入討論。

同時,我認為帶領者可以明確地讓成員知道自己的立場,因為我不認為一個有判斷力的人會因為帶領者的主張而輕易改變立場,他會繼續思考,追著我的說法跟我爭辯,深化自己的價值體系,不會輕易被我洗腦。

至於沒有判斷力而盲從的人,他如果因此而隨便改變立場,我覺得很好。反正他要不就是很快變回去,要不也能讓整個團體(社會)的觀點稍稍多元平衡一些。帶領者明確表達立場就是為了讓這些人靠過來些,讓整個團體(社會)的少數更多些,當觀點保持多元而平衡,對話就更有發生的可能。

如果這樣隨便改變立場的人很多,在團體裡形成多數意見,帶領者應該反過來站在少數那邊,試圖平衡觀點,讓對話繼續下去。另外,我認為思想的過程不會讓人豐富,或者說,僅停留在思想層面的思考過程不會讓人豐富。價值體系跟純粹觀念不同,它的深化務必要經過實踐,要實際去衝突跟碰撞,思考「白馬非馬」跟思考「樂生是否要拆遷」或是「現在我們有A、B、C三個選項,要不要用投票來決定」,我認為是截然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方法。

我要再強調一次:價值體系跟純粹觀念不同,它的深化務必要經過「實踐」,在「事件」裡實際去衝突跟碰撞。

譬如說,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不知道「剝奪人的居住權」是不對的。而新莊居民之所以能夠說出「都是你們拖累我們」這種話,我認為就是因為他們的「人的居住權應被保護」停留在概念的階段,沒有實際進入到「事件(或實踐)」裡,他們沒有實際去看看樂生居民的景況,甚至沒有用「想像實踐」去想想自己假若是樂生居民,會有什麼樣的心境。沒有進入一個「事件」裡,觀念之間太容易彼此相容,就不會發生碰撞,於是「人的居住權應該被保護」以及「捷運要蓋我們才會賺大錢生活才會方便」變成可以並行不悖的兩個概念,而「用投票來決定」以及「每個人的需求都該被重視」也各自成為可行的概念。

而,如果我們要進入事件裡,就不會有中立的位置。要不就是投票,要不就是不投票,樂生要不就是拆,要不就是不拆,中立是什麼呢?

中立就是拆一半。

這就是一般而言的中立,虛偽的中立。

如果不馬上投票,而是開始討論要不要投票,不就先決定「不投票」了嗎?就算討論過後決定還是要投票,那不也曾經有過小小一段「不投票」的立場,而有一段反省期嗎?如果沒有人再一開始強硬地主張「不投票」,那怎麼會有這段小小的反省期?如果沒有人主張「不投票」、主張非主流的意見,那價值就停留在原處,沒有對話及深入的可能。

最後,我覺得一個帶領討論者如果隱藏自己的立場,那最多就是不會「騙到」沒有判斷力以及不敏感的人,對有判斷力或者敏感的人未必有幫助。我個人就很討厭帶領者隱藏立場又「演技」很差,會徹底打消我對這段討論的興致。反過來說,如果帶領者明確表達立場,如果跟我立場相同,我就會想聽聽他怎麼說、論述是不是跟我一樣,如果跟我不同,我就會很有鬥志地聽下去。

所以帶討論者要不要明確表達立場,對我來說是個人風格的問題,喜歡演戲又擅長演的人,這樣帶討論也是有一番樂趣,我有時候也會這樣進行討論。

留言

  1. 所以「討論者」要不要明確表達立場,對我來說是個人風格的問題,喜歡演戲又擅長演的人,這樣帶討論也是有一番樂趣,我有時候也會這樣進行討論。

    這裡的「討論者」指的是「帶討論者」,是吧!



    喜歡這一篇,很清楚,我能讀懂。
    特別是強調與區分了「價值體系」跟「純粹觀念」不同。
    價值需要實踐,觀念可以遊戲;遊戲價值與實踐觀念,混淆後皆有偏頗後果。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