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要的樣子嗎?



新同學在學習態度上有一個困難,在我對著大家問:「這樣有聽懂嗎?」的時候,他沒辦法說出他不懂,而會一直假裝下去。我為他分析這種情況的後果,並且問他:「這是你要的嗎?」他不想要。這個情形,讓我想起我剛遇見的蔥蔥。我在團體裡說起這件事,蔥蔥落落大方地說:「對啊,我那時候也是這樣,可是現在我就會直接說我不懂了。」

蔥蔥的「現身說法」似乎讓新同學有勇氣面對自己,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能夠更為坦率地面對自己做不好的作品,並且決定要重做一次。

有了自省,有了典範,動力也能隨之而來。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大致上是這樣的:心理學家在兩間密閉的房間裡各放一罐糖果,這兩間房間都沒有窗戶,在裡面做的事情都不會有其他人看見,差別只在其中一間在糖果前面有一面鏡子,另一間沒有鏡子。他們讓許多孩子個別進入這兩間房間,然後統計孩子會不告而取罐子裡的糖果的比例。研究者發現,在鏡子前「不告而取」的人數比沒有鏡子的要少得多。

這個實驗與我和孩子相處的經驗相符。當孩子們被提醒:「你現在的樣子是『這樣』,『這樣』是你要的嗎?」這樣的回饋就像是有一面鏡子展開在孩子面前,讓孩子有機會看見自己的樣子,重新考慮自己是否要成為那樣的人。自我期待的力量,就足以讓孩子往健康良善的方向發展。

同場加映:


Nasi, 這樣流口水是你要的樣子嗎?

留言